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油價飆! 太陽能大廠茂迪獲利亮眼 前三季賺近1個股本
2007-10-27 00:10/記者沈品鈞、李宗洋/台北報導
國際油價再度受到中東情勢緊張,紐約油價每桶突破92美元的歷史新高,也使得替代能源再度受到市場矚目。國內太陽能電池大廠茂迪今天召開上櫃之後的第一次法說會,表示前三季獲利18.31億,比去年同期成長超過3成,每股獲利9.59元;相較於競爭對手益通宣布與光寶科攜手進軍薄膜太陽能領域,茂迪表示,「暫時不會跟進!」
由於油價再創歷史新高,讓太陽能產業旺到不行,太陽能電池大廠茂迪上櫃後的第一次法說會現場擠滿了滿滿的法人,而茂迪繳出的成績單,也沒讓法人失望;除了連續4個月營收創新高,第三季營收41.32億、稅後淨利5.43億、每股賺了2.84元、前三季營收111.16億元,是國內第一家營收突破百億元大關的太陽能電池廠,稅後淨利18.31億,比去年同期成長32%,前三季幾乎賺了一個股本。
相較於前一天,競爭對手益通和光寶科風光宣布攜手跨進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茂迪卻是老神在在,茂迪總經理左元淮表示,「暫時不考慮大舉跟進。」茂迪也預估,未來太陽能產業進入調整期,恐怕能夠掌握充足料源的廠商,才能在競爭激烈中勝出。
只是,雖然茂迪的獲利亮眼,但受到上游矽晶圓材料價格飆漲,茂迪毛利率從去年第四季31.6%,一路下滑到今年第三季17.5%,跌破2成大關,也讓法人頗為擔心。
國內太陽能電池全自動生產線投產即現盈利
--------------------------------------------------------------------------------
新華網浙江頻道(2007-10-27 16:13:51) 來源:新華社浙江分社 編輯:翁璟
新華網浙江頻道10月27日電 (張樂 鄭旭萍)溫州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近日在杭州宣布,國內第一條太陽能電池全自動生產線──"正泰太陽能"在投產當年即可實現盈利。他同時還透露,依托該生產線的太陽能科技公司將于兩年後在美國華爾街上市。
集團太陽能科技公司二期廠房生產基地26日在杭州奠基,與此同時,這也是作為國內低壓電氣領域"老大"的溫州正泰集團,首次高調宣布向再生能源高科技產業轉型。業界表示,"正泰"高調亮相光伏產業,被認為是浙江民營企業主動順應國際競爭形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水平的標志性事件。
投資2000多萬美元的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去年10月在杭州成立。依托總公司的資源,"正泰太陽能"建立了國內第一條太陽能電池全自動生產線。成立之初,這家中美合資企業還請來了世界著名的薄膜太陽電池專家楊立友擔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今年5月,太陽能電池正式投產,預計年產能將達到25兆瓦,並在年底前完成1億元的出口額,創造了年中投產、年底盈利的佳績。
投石問路之後,"正泰"決定投資10億元開展二期項目,用于工廠建設和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量產。楊立友介紹說,二期廠房生產能力為100兆瓦,啟動後將在一年內提高4倍的產能,到2008年計劃產能達到125兆瓦,設計年產值達到50億元。到2010年產能擴大到300兆瓦,實現約120億產值。
目前,"正泰太陽能"接到的國外客戶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還將輸出團隊協助合作夥伴在歐洲建廠。在國內光伏產業趨熱的背景下,正泰著力于世界先進的第二代太陽電池(薄膜電池)的產業化技術。
正泰集團創立于1984年,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低壓電氣生產企業。23年的不斷成長,企業也經歷了從低壓電器到高壓電器;從制售元器件到成套設備;從賣產品到買服務的轉變。南存輝對"正泰太陽能"前景看好,他說:"在全球性的環境壓力、資源壓力下,隨著成本的降低,發展綠色能源前景很'陽光',這也符合十七大推廣使用可持續能源的精神"。
據介紹,"正泰太陽能"將于2008年在華爾街上市。南存輝感慨地說:"正泰低壓電器上市用了20多年的時間,'正泰太陽能'只用了兩年時間。這充分說明了人才和科技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正泰以後的發展就要立足于這兩點。"(完)
新加坡•挪威廠商投資144億 建全球最大太陽能製造廠
建全球最大太陽能製造廠
updated:2007-10-27 19:52:58 MYT
(新加坡訊)挪威再生能源集團(Renewable Energy Corporation,簡稱REC)在未來5年裡,將投資30億歐元(144億令吉),在新加坡大士興建世界最大的綜合太陽能制造中心。
這將是全球太陽能業至今最大的單一投資項目,也是新加坡至今所吸引到的最大外來投資項目之一。
全面投產後,制造中心的年產量達1.5千兆瓦(GW),這足以滿足250萬至300萬戶普通家庭的電力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球的總太陽能產量只有約1.8千兆瓦。 (星洲日報/國際•2007.10.27)
科風募20億 跨足太陽能電池
科風募20億 跨足太陽能電池
轉載自【經濟日報╱記者張義宮/台北報導】 2007.10.27 02:40 am
不斷電電源供應系統(UPS)大廠科風(3043)將以現金增資及發行無擔保轉換公司債,募集20億元,投入太陽能電池模組,結合旗下宜蘭利澤廠年底動工、科冠的太陽電池晶片,將成台灣最大的太陽能系統整合業者。
科風董事會昨(26)日通過將辦理現金增資案,股數為3,340萬股,發行價格暫訂每股價45元,預估可募集15.03億元,並將發行5億元的無擔保轉換公司債,總額預估可募集20.3億元,作為投入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興建廠房、購買機器設備及充實營運資金。昨日股價收在46.8元、上漲0.7元,成交量為1,000多張。
科風指出,位在中和的電池太陽能模組第一條生產線,10、11月陸續裝機,將於12月試產,將可結合科風原有生產的太陽能轉換器,轉投資科冠的電池晶片形成上下游整合。
年底動工的利澤廠則作為太陽能電池模組、電池晶片及相關產業的量產基地,志在成為台灣最大的太陽能系統整合業者。
目前科風已掌握歐洲、美國等地太陽能電池訂單,並與大陸最大晶圓代工業者中芯國際(SMIC)策略聯盟,展開產銷合作。
科風藉由與中芯合作後,將進一步進入大陸市場,結合科風本身在太陽能變頻器(PV Inverter)的生產優勢,擴大客戶群。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兼具太陽能中概 大聯大華立崇越奏凱歌
【經濟日報╱記者何易霖/台北報導】 2007.10.08 03:26 am
太陽能產業火熱,太陽能廠營運飆高之際,材料通路商大聯大(3702)、華立(3010)、崇越(5434)也沾光,9月營收同創新高,第三季營收也締下新猷,10月有向上成長的空間。大聯大與崇越搶占最紅的矽晶圓獨家代理業務,大聯大本季相關業務挑戰單月億元營收規模,是同業中最高,華立代理模組關鍵材料,毛利率也因而提升。
大聯大、華立、崇越所代理的半導體相關業務,也成功打進大陸市場,使得三家公司成為台灣少數橫跨「太陽能」與「中國內需概念」兩大題材的業者。
日前傳出大陸最大太陽能矽晶圓廠江西賽維有財務問題,使得市場疑慮矽晶圓可能會供不應求,由於大聯大具有代理權,可望受惠。目前太陽能業務營業額每月約六、七千萬元,業績逐月成長中,本季可望朝單月億元大關邁進。永豐金證券預估,大聯大第三季營收挑戰431億元,毛利率5.85%,單季每股純益1.27元,全年達3.57 元。
Swiss Wafer Signs contract with Motech
June 2007
Contracts are signed with some buyers for delivery of Wafers in volume to 300 million USD, includingMotech in volume 200 million USD for 4 years.Dr.S.Tsuo, CEO Motech and Dr.A.Lebedev, CEO Swiss wafers Press release Motech:Motech Signs Wafer Supply Agreement with Swiss Wafer AG.Date of occurrence of the event: 2007/06/13 Counterparty to the contract: Swiss Wafer AG.Starting and ending dates of the contract: 2007/10/01-2011/12/31. Major content: Swiss Wafer AG will supply Motech with wafers equivalent to NT$ 3.7 billion (USD 114 million) over the contract period.Effect on company finances and business : Secure wafer supply for production needs.
Motech Signs Follow-on Wafer Supply Agreement with Swiss Wafer AG. Date of occurrence of the event: 2007/06/15 Counterparty to the contract: Swiss Wafer AG.Starting and ending dates of the contract: 2007/10/01-2011/12/31. Major content: Swiss
Solar cells brave desert heat and snow
Solar modules must stand up to UV radiation, rain, snow and heat. To find out where their weak points lie, outdoor weathering stations are being set up at sites exposed to extreme climatic conditions: in the tropics, in the desert, and on top of Germany’s highest mountain.
Manufacturers usually provide a warranty of 20 or 25 years on solar modules. But there is little reliable data on which to estimate the life of more recent designs. How resistant are they to snow, salt-laden sea winds, arid deserts or humid tropical climates? Researchers from the 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olar Energy Systems ISE in Freiburg have set up outdoor weathering stations at a variety of sites where solar cells can be exposed to extreme climatic conditions: heat and a wide fluctuation between day and night temperatures in the Negev desert, Israel; snow, high winds and intense UV radiation at the top of the Zugspitze, Germany’s highest mountain; combined heat and humidity in Serpong, Indonesia; and corrosive sea air on the island of Gran Canaria, Spain.
’We are using these sites to test new materials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such as alternative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semiconductor layer or new reflective backing films,’ says Michael Köhl, who heads the ISE’s photovoltaics test center. ‘Because solar modules have such a long warranty period, manufacturers are reluctant to try out new materials. Accelerated weathering tests might persuade them to be more open to innovation.’ Sophisticated measuring instruments record the levels of UV radiati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o which the modules are exposed. ‘The secret is to choose easily measured parameters that exhibit significant changes after only two or three years. One such parameter is the UV transmittance of the encapsulation material: This changes well before any detectable drop in output,’ Köhl explains. The researchers employ a mathematical model to calculate the mean statistical load averaged over all measured variables for each set of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outdoor stations will also be used to validate results of tests in a unique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chamber curr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in Freiburg. Tests on solar modules are due to start here in spring 2008. The chamber intensifies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enabling weak points in the modules to be detected sooner. It works on the basis of fluorescent lamps, which simulate the sun’s UV radiation without generating as much heat as conventional Xenon lamps. ‘This solves the main problem of UV testing: The lamps employed in a standard controlled-environment chamber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odules, which in turn affects their lifetime — and distorts the results.’ The new chamber, by contrast, enables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odule to be regulated to a constant valu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etting the humidity to a high level.
DRAM一哥黃崇仁 想當太陽能大哥
【聯合晚報╱記者徐睦鈞/台北報導】 2007.10.07 03:19 pm
儘管今年在爭奪旺宏經營權一戰敗下陣來,但頂著國內DRAM龍頭威嚴的力晶董事長黃崇仁談到半導體業的未來,眼神中仍然帶著滿滿的信心。今年即使DRAM業不景氣,他還是挺住壓力,持續擴充產能,目標不是台灣,而是超越全球第一大DRAM 公司的三星電子。同時,他積極布局的太陽能事業,今年逐步浮上檯面,都對力晶集團未來的發展有加分效果,最近也獲得外資的認同加碼,如果只有DRAM一哥的頭銜,應該很難令他滿足。
若以DRAM產業最近的慘不忍賭表現來論斷力晶,投資人肯定不太滿意,若再加今年話題性十足的旺宏經營權大戰,力晶卯足力,卻只拿下一席董事,這些挫折,似乎都讓黃崇仁的上半年在法說會上的銳氣削弱不少,不過,從最近外資大買力晶30萬張,以及力晶將成為海外第一檔ETF的少數標的之一,多少都還是可以讓黃董稍加安慰。
今年雖然DRAM行情不如他上季法說會所預測,下半年DRAM均價還有3美元以上,但一些常跑力晶的法人都知道,DRAM行情一年數變,到最後比的是成本優勢,及獲利能力,今年上半年時,力晶曾提出數據,指出512Mb DDR2 eTT的成本最先低於2美元,是全市場最低,只不過這個優勢能不能挺住下半年每顆晶片跌破1.2美元的低價,成為這波景氣下滑能否帶領力晶脫身的關鍵。
憑著與日半導體大廠爾必達社長板本幸雄的交情,他成功談到近幾年來外資最大在台的投資案,雙方並合資成立瑞晶,以力晶目前的產能規模,加上瑞晶的兩座12吋新廠加入,他預估在未來幾年內,兩家公司的聯盟模式,將可超越目前全球第一大DRAM公司三星,在DRAM業中占有最重要的戰略位置。
「要做就要做最大的,」在辛苦經營DRAM多年後,他的信心不減反增,就是因為看到力晶近年來在技術的進步,以及集團運作的經營效率,從去年在極短時間內與旺宏策略結盟,買下一座現成的12吋廠,到今年有意入主旺宏,欲取得未來在Flash市場上的優勢,都不難看出,除了DRAM以外,他對於Flash、太陽能等潛力產業的布局已經展開,不再只是死守DRAM這一塊。
黃崇仁對於力晶的期望,未來除DRAM以外,也積極朝晶圓代工與Flash領域發展,以運用目前的生產優勢,但從今年太陽能產業急速爬升,讓目前線上的半導體廠都看到潛在利潤空間,紛紛轉入,也逐步讓他轉投資的新日光能源公司開始浮上檯面,今年才小試身手,全年每股盈餘就可上看5元,對力晶帶來貢獻,相信再過不久,這位「科技醫生」可以為經常供過於求的DRAM業,找到新的解藥。
Fronius monitoring tool with Wireless feature
18.09.2007
The photovoltaic system monitoring feature is an important and exciting part of the system. However, it often requires costly and sometimes bothersome additional cabling. Fronius has solved this problem with a simple solution.
The new Fronius wireless transceiver sends data wirelessly from inverter to PC. This handy wireless module consists of two components. One connects to the Datalogger (or another DatCom component) and the other connects to a PC or laptop. This does away with costly cabling and there is no more drilling into the wall. It is also especially practical since you can move your PC from room to room.
The all-purpose wireless module can be connected to a large display, all interface components as well as a Datalogger. This intelligent device automatically recognizes its counterpart, doing away with additional configuration effort.
The Fronius wireless transceiver was specially developed for Fronius DatCom products. It has a range of up to 30 m (98 ft) in buildings and up to 200 m (656 ft) out in the open.
It is available in a card or box version and can be connected to either a RS-232 or USB interface (the card version - inserted into the inverter - is only available with a RS-232- interface).
Photon International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LDK財務危機 太陽能爆搶料戰
LDK財務危機 太陽能爆搶料戰
轉載自【經濟日報╱記者何易霖/台北報導】 2007.10.05 02:54 am
亞洲最大太陽能矽晶圓廠江西賽維(LDK)驚傳財務危機,益通、茂矽等電池廠因料源掌握難度升高,恐嚴重侵蝕毛利。業界預料,LDK事件恐衝擊全球太陽能料源供應鏈,引發新一波搶貨潮,但台灣太陽能矽晶圓廠綠能、中美晶、合晶等,將直接受惠,其中合晶在大陸的轉投資公司Solargiga,有機會藉此擴大市占率。
外電報導,LDK傳出財務管理狀況不佳,庫存盤點差異量到250噸左右,導致會計主管離職,且擴產設備遞延,相關潛在風險問題已呈交至美國證管會(SEC)以及公司外部審計顧問公司KPMG。LDK周三股價因此重挫24.39%,收在51.65美元,創8月31日以來收盤新低。
業界認為,LDK若真的發生狀況,以其現階段產能狀況研判,應還足以提供年底前合約客戶料源,但明年的料源提供狀況,令人憂心,恐威脅全球太陽能料源供應鏈,也讓台灣太陽能業者「幾家歡樂幾家愁」,因為下游太陽能電池廠面臨缺料考驗;上游中美晶、合晶等可望承接新訂單,直接受惠。益通表示,近期LDK供料狀況正常,尚未接獲擴產不順消息,研判影響應該不大;茂矽則表示:「正瞭解狀況中,最壞的打算是另覓料源」。
LDK是大陸最大的多晶太陽能矽晶圓廠,6月在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今年底產能可達400MW(百萬瓦),明年將進一步擴大至1,000MW,供貨對象多為全球大型太陽能電池廠,台灣包括益通、茂矽、昇陽科、新日光等,都與其有供貨往來。尤以占益通料源比重將近兩成最多,對茂矽等業者則尚未大量供貨。
另外合晶在大陸轉投資矽晶圓廠Solargiga擁有地利優勢,年底產能可達100MW(百萬瓦),年倍增至200MW,最具承接轉單訂單能力,可望藉此擴大市場版圖。So-largig規劃最快年底在海外掛牌,市占率提昇後,合晶可望母以子貴,轉投資收益可期。
旭能中科后里廠 下季量產
轉載自【經濟日報╱記者宋健生/台中報導】 2007.10.05 02:54 am
訊碟轉投資的旭能光電今(5)日舉行中科后里廠動土典禮,預計明年第一季底量產薄膜式太陽能電池,未來二座廠房完工後,五年內總產能可望推升至200MW(百萬瓦)。
旭能並宣布認養中科后里園區內一座占地3公頃「太陽能公園」的建造及維護,要推動中科成為台灣新一代太陽能產業示範園區。
旭能是繼聯電集團的聯相光電後,第二家獲准進駐中科設立薄膜太陽能電池廠的業者,兩家大廠合計規劃六座生產廠房,中科將成為國內最大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
旭能第一座薄膜式太陽能電池廠動土典禮,將由董事長歐政豪與中科管理局長楊文科主持,設備提供廠日本伊藤忠商事及日本真空(台灣優貝克),都派代表來台見證。
旭能經國科會審議通過,使用中科后里園區七星基地共8公頃土地,規劃興建兩座薄膜式太陽能電池廠,預估總產能可達200MW。第一座廠房預定明年第一季底完工,量產大尺寸1.1mx1.4m及高發電量的薄膜式太陽能電池模組。
歐政豪表示,初期以非晶矽的薄膜式太陽能電池為主要產品,未來再導入微晶矽的技術設備,提升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
歐政豪強調,薄膜式太陽能電池具有大面積及半透明特色,比傳統結晶矽太陽能電池更適合安裝在大區域,以及建築物一體(BIPV)的運用,市場前景可期。
台灣業者 趁亂崛起
轉載自【經濟日報╱記者 何易霖】 2007.10.05 02:54 am
LDK驚傳財務危機,震驚太陽能業界,由於LDK產能規模相當大,一旦出狀況,值此全球太陽能產業面臨大缺料之際,恐怕又有一波新的料源供應缺口出現。
對於矽晶圓產業來說,預料也將有一波洗牌效應,尤其大陸現階段上游原料廠百家爭鳴,LDK若發生狀況,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也將來臨,台灣太陽能矽晶圓業者更應趁此擴大勢力,強化業界地位。
目前以合晶在大陸擁有生產基地,占有地利之便,是台灣業者勢力抬頭的最佳戰略位置;茂迪自有長晶廠也正興建中,未來也可望搶占一席之地。
對下游太陽能電池廠來說,LDK事件是一次自我檢視料源布局戰略時機。太陽能市場大缺料,下游需求又相當旺盛,呈現「賣方市場」,為了搶料,電池廠多要「先繳費,後拿貨」,一旦合約廠商發生問題,不見得要得回來,也難獲得賠償。如何分散風險,避開資金遭凍結的泥淖,考驗業者智慧。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名人講堂-大億光能董事長吳育賢 投入太陽能產業
為背光模組轉型跨刀 投入太陽能產業
--------------------------------------------------------------------------------
郭靜蓉 2007/09/28
薄膜太陽能電池機會正起
薄膜太陽能電池市場的龐大商機與發展潛力,吸引全球各地廠商蜂湧投入、相繼擴產,在此情況下,太陽能產業未來的決勝關鍵在於成本、良率與效率的提升。
郭靜蓉/台南
或許會有人說,搶搭太陽能列車,目前雖然大有可為,但在這麼多公司前仆後繼投入這個產業後,未來這個產業只會又陷入另一個價格競爭、毛利下滑的風暴而已。
任何一個產業在開始起步上揚的階段時,利潤往往是最高的,但隨著時間的發展,產業在逐漸成熟後,毛利下滑則是不可避免的,雖然這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常態曲線,但廠商投入時考慮的重點則是在於「怎麼做」、「怎麼布局」以及「切入的時機點」。
背光模組產業辛苦 青睞薄膜太陽能電池
大億集團從汽車零部件起家,後來投入背光模組產業,整個集團事實上從未離開過光電領域。而背光模組其實是個很辛苦的產業,主導的控制權永遠操縱在面板廠手上,零組件廠往往居於下風。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雖然有一些無奈,但這其實就是產業的實際面。以整個產業鏈來說,主導終端消費市場的廠商確實在獲利空間以及議價的權力上,比以生產、製造為主的廠商大得多。
為了讓大億科技能夠有不同以往的面貌,轉型是有必要的,在此情況下,大億科技委託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研究值得投資的產業,發現薄膜太陽能電池其實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太陽能電池市場維持著每年總發電量25%以上的高成長率,系統價格雖然預估逐年下滑10%~15%,但換算成總金額來看,卻仍維持著5%~15%左右的成長,實屬相當具有魅力的成長階段。
由於全球對於能源與環境議題的關心意識高漲,除了歐陸之外,美國與大陸的大型FIT(Feed In Tariff)制度也愈發健全,市場遂得以擴展。太陽電池市場的需求逐漸從屋頂型轉型為發電廠型,因此裝置面積面臨的受限將逐漸縮小,而焦點將集中在每W發電成本較為經濟的薄膜型,預估在2017年時,結晶類與薄膜類可望並駕齊驅。
從成本面來看,預估薄膜類比起先起跑的結晶類更具有未來市場潛力,不過薄膜類的初期設備投資成本偏高,因此市場的進入門檻也相對較高,在結晶類從供給面相互抗衡的背景下,勢必得持續進行大規模資金挹注,最終可能演變成體力競賽的延長戰。
結晶類由於矽晶圓的原料成本昂貴,因此有難以降低成本的問題,2009年的多晶矽(Poly-Si)供給不足雖可望獲得舒緩,但由於長期契約與半導體晶圓佔用了大半資源,市場價格下滑恐非一蹴可及。
太陽能前景吸引廠商蜂擁搶進 成本與良率是決勝關鍵
事實上,目前各家太陽電池製造廠紛紛積極研擬擴展策略。早一步進入市場,並以結晶類為發展事業中心的製造廠,已感受到薄膜類的成本競爭威脅,從2006年底趕忙著手進行薄膜類技術研發的廠商亦不在少數,其中夏普(Sharp)已取得先機,薄膜類的量產線已在2007年起跑運作,京瓷、Q-Cells等龍頭體系也加緊腳步邁向薄膜類的開發作業。
隨著全球對於太陽能電池的需求急速攀升,以大陸、台灣為首的亞洲企業進場動作也顯得格外受到矚目。韓國已傳出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樂金(LG)進場的消息;台灣已有10家企業進場,今後預計還會有企業陸續加入;大陸以無錫尚德為首,已有10家以上的企業進場;至於泰國、印度也有企業進場,因此目前正是進入太陽電池事業而搶得先機的最後機會。
為了力抗競爭對手,在技術發展到標準化之前,應將重點放在內部技術及Know How的累積。大億光能因此選擇與NanoPV合作,NanoPV是美國專注於高效率奈米微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開發及生產的公司,已成功開發高效率光捕捉透明導電膜TCLO技術及奈米晶矽技術,可使薄膜轉換效率達8%~10%以上。
太陽能產業是目前國內外很多廠商有興趣的產業,以台系廠商來說,包括綠能、聯相、旭陽、昇陽、威奈、鑫笙能源、台達電、南亞、茂迪、益通、奇美等,有些廠商已投入,有些廠商正在評估中,廠商踴躍投入的情況可說的上是前仆後繼。為什麼太陽能產業會吸引這麼多廠商的注意,與這個產業的成長性高有很大的關係,預估2008年全球對太陽能的需求量將達12GWp~15GWp,其中薄膜太陽能電池的需求量為2GWp~3GWp,但實際上能夠提供的產量僅有500MWp,這也難怪各大廠商蜂湧投入、相繼擴產,因為這個市場大餅確實令人垂涎。在此情況下,太陽能產業未來的決勝關鍵在於成本、良率與效率的提升。
(吳育賢口述,郭靜蓉整理)
Solar Exhibitions 2007 4Q and 2008 1Q
October 9-11, 2007 Stuttgart Germany Trade fair:Semicon Europa 2007
October 11-12, 2007 Taipei Taiwan Photovoltaic Forum & Exhibition Taiwan 2007
November 26-30, 2007 Convention Center Singapore 12th International Energy Conference & Exhibition Energex 2007
December 3-7, 2007 Fukuoka Japan Conference & Exhibition:17th International Photovoltaic Science & Engineering Conference PVSEC-17
December 6-8, 2007 Montpellier France Montpellier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ies Exhibition & Conference
January 16-18, 2008 Shenzhen China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Show 2008 Asia
January 15th, 2008 Shenzhen China 5th Solar Silicon conference
January 16th, 2008 Shenzhen China 2nd PV Production Equipment Conference
January 17th, 2008 Shenzhen China 2nd PV Investors Conference
January 18th, 2008 Shenzhen China 1st PV Glass Conference
February 5-8, 2008 Paris France Interclima & Elec - Home & Building
February 17-21, 2008 Adelaide Australia 3rd International Solar Cities Congress 2008
February 19-21, 2008 Las Vegas USA Trade fair & Conference:PowerGen Renewable Energy & Fuels
February 24-28, 2008 Cairo Eqypt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lecular/Nano-Photochemistry, Photocatalysis and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February 26-28, 2008 Madrid Spain Genera 2008 -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Fair
February 27-29, 2008 Tokyo Japan 1st International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Expo
March 3-7, 2008 Washington DC USA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Conference (WIREC 2008)
整理 : 蕭家嶔 科風資深行銷協理
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茂迪跨入薄膜技術
轉載自【經濟日報╱記者何易霖/台北報導】 2007.09.27 04:09 am
台灣太陽能電池龍頭廠茂迪昨(26)日宣布,與全球前三大多晶矽製造商Wacker簽下為期九年供料合約,總金額約18.4億元,從2010年起供貨,茂迪藉此穩定太陽能產業中最上游的原料貨源。茂迪並宣布,跨入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成為台灣第一家橫跨傳統矽晶與薄膜領域的上市櫃太陽能電池廠。
茂迪表示,過去與上游原料廠簽約,多以矽晶圓採購為主,此次延伸至多晶矽,拿到最上層的原料,主要為上游自有長晶產能垂直整合布局。這也是茂迪首次與Wacker搭上線,未來雙方可望有更緊密的合作。茂迪昨天股價下跌6元,收340元。另一大太陽能電池廠益通也與日商M.Setek在多晶矽原料上建立伙伴關係。
茂迪目前僅擁有10MW(百萬瓦)的長晶產能,不到總產能的一成,對成本改善並不顯著,隨著打通多晶矽料源廠供料管道,規劃明年底長晶產能可比現在大增十倍,達100MW。
茂迪未來長晶將以大陸昆山為基地,當地目標年產能為1GW(千萬瓦)。茂迪指出,隨著垂直整合至長晶領域,且在擁有穩定料源下,未來整體生產成本結構將有大幅改變。
茂迪分析,由於矽晶圓占太陽能電池整體生產成本的七成左右,以目前太陽能矽晶圓廠平均毛利率在30%甚至35%以上估計,茂迪自行長晶製造矽晶圓後,「讓矽晶圓廠賺的錢都可以自己賺」,估計矽晶圓成本可大降至少三成以上,獲利將有顯著提昇。
茂迪除了與Wacker這樣的一線多晶矽製造商建立合作關係外,茂迪在美國投資的多晶矽廠AE也將在明年開始投產,對茂迪供貨一年最高供貨量可達2,500公噸,相當於250MW矽晶圓所需,「自有」與「外購」多晶矽料源左右逢源,更有助獲利能力大增。
除了垂直整合佈局告捷外,茂迪也將投入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初期先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辦事處設立實驗室生產線,計劃兩年內,將光電轉換率突破10%,遠優於一般薄膜太陽能電池廠約6%至8%的光電轉換效率。茂迪透露,薄膜技術將以自有團對開發為主,不會對外採購整廠輸入設備。目前國內還有綠能、聯相等業者已在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耕耘。
美國太陽光電展 台灣廠商參展搶商機
美國太陽光電展 台灣廠商參展搶商機
2007-09-26 21:11/蕭家嶔
第4屆美國太陽光電展(Solar Power)25日在洛杉磯長堤登場,200家參展廠商爭逐「太陽能屋頂」計畫商機,Sharp、茂迪等全球十大太陽能電池廠幾乎全員到齊,外貿協會率領茂矽、聯相、系統電子等參展廠商組成的台灣館,也受到國際矚目,參觀人潮踴躍。
美國加州「百萬太陽能屋頂」計畫今年元月正式上路,其他各州紛紛跟進,引爆美國太陽能發電熱潮,讓美國成為繼德國、日本之後,最具成長爆發力的太陽光電市場,也讓甫登場的美國太陽光電展爆紅。
根據主辦單位統計,今年參展廠商超過200家,使用1300個攤位,事先報名的參觀買主人數達1萬人,包括Sharp、Q-Cells、Kyocera、尚德、茂迪等全球前十大太陽電池廠幾乎全員到齊,競逐市場商機。
外貿協會也首度組團以台灣國家館形式參展,團員包括矽晶太陽能電池廠茂矽、薄膜太陽電池廠聯相、太陽能Inverter廠商科風,以及系統電子。
外貿協會表示,開展首日,台灣館就吸引大批參觀、採購人潮,除了顯示美國市場熱度,也證明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已在國際上闖出名聲。
貿協今年率團協助國內太陽光電業者赴日本、義大利、西班牙、美國拓銷,明年將擴大到德國、法國、希臘、中東等新興市場拓銷,希望進一步擴大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全球市占率。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Interest in solar program shining brightly
Associated Press - September 24, 2007 11:35 AM ET
CASPER, Wyo. (AP) - Demand is high for a state grant that covers up to $3,000 of the cost of installing solar panels at a home.
July 1 was the most recent deadline for 25 grants through the Wyoming Business Council. By 2 a.m. on that date, the council had already received applications for 25 grants.
The grants cover half the cost of installing a residential photovoltaic system, up to $3,000.
Some states like Pennsylvania require homes to be connected to the grid to qualify for photovoltaic grants. But that's not a requirement in Wyoming.
Business Council officials point out that solar panels can be the lowest-cost option for powering homes that are located far away from power lines.
Copyright 2007 The Associated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material may not be published, broadcast, rewritten or redistributed.
應材:部分太陽能電池設備與台商合作
應材:部分太陽能電池設備與台商合作
涂志豪/美國聖塔克拉拉十九日專電
看好太陽能電池的強勁成長力道,應用材料太陽能事業部薄膜產品總經理Craig Hunter十八日表示,應材除了佈局薄膜太陽能電池設備市場外,今年八月中旬併購了矽晶圓切割廠HCT,亦開始著手佈局多晶矽太陽能電池設備生產。由於台灣很有機會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太陽能電池代工重鎮,為了縮短設備前置時間(lead time),應材將會與台灣設備業者,針對部份太陽能電池設備OEM代工進行合作。據了解,在經濟部牽線下,國內設備零組件製造廠如帆宣、沛鑫等均有機會獲得訂單。
Craig Hunter表示,目前全球太陽能電池的需求之所以強勁,除了綠色能源意識抬頭外,包括德國、日本、美國、西班牙、義大利等部份國家,以政府力量提供補助優惠收購電價稅率(Feed-in Tariffs),則是另一重要關鍵。所以在政策推動下,太陽能電池市場在未來五年至十年之間,仍會具有很強勁的成長力道,應用材料擁有半導體及LCD面板雙產業的設備製造能力,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個龐大商機,除了提供薄膜技術太陽能電池設備外,也將推出多晶矽相關設備。
Craig Hunter表示,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目前雖然成本較高,但因體積較小,所以適合應用在一般住家,薄膜太陽能電池以大面積取勝,未來最大的應用市場,將會以建築物外觀的太陽能玻璃為主,因此二個市場已經有所區隔。至於目前太陽能電池發展的困難點,在於產業鏈仍不成熟,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存在,這需要太陽能電池製造廠商間經過長期的磨合,就像這十年來LCD面板產業的發展一樣。
Craig Hunter也指出,多晶矽技術源自於半導體產業,薄膜技術源自於LCD面板產業,所以看起來台灣最有機會成為未來全球太陽能電池最大製造生產重鎮,因為台灣半導體及面板廠商,已建立起十分完整的產業鏈,只要台灣政府政策配合,將可以最快速度將太陽能電池產業建立起來。
太陽能 油價飆高下 長線最看好
太陽能 油價飆高下 長線最看好
【王中一】
九月,在這個傳統上的油價淡季,國際原油每桶卻已經飆破八四美元,連番改寫歷史新高的強勁走勢,似乎預告今年底不排除挑戰九○美元。且在油價推波助瀾下,替代能源如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發電,再度成為長線看好的標的,其中又以有實質獲利支撐的太陽能類股最被看好。此外,今年底也有數家興櫃太陽能股即將轉上市櫃,屆時將可掀起新一波的掛牌效應。
近期台股的太陽能四大天王當中,下游電池廠的茂迪(6244)和益通(3452),其股價表現反而比上游矽晶圓廠中美晶(5483)和合晶(6182)來得強勁,顛覆第三季以來太陽能產業「上肥下瘦」觀念。據了解,近期確實有主力大戶在市場散佈「上游優勢不再」等看法,並藉此摜壓中美晶和合晶的股價。
但事實上,近期太陽能上游多晶矽的缺料狀況,反而是越來越嚴重,現貨價不降反升,除了最上游的多晶矽廠擴產不及之外,越來越多的廠商切入下游的電池和模組領域,造成「搶料」現象;另一方面,市場也傳出部分廠商計畫導入全新製程,但效果仍與實驗室有不小差距,甚至於韓系和日系的廠商,也有延宕的現象,上游缺料的狀況不但不會從明年下半年開始抒解,甚至到明年底都還將處於供不應求局面。
法人指出,現階段會有唱衰上游、吹捧下游的聲音出現,主要是現在距離十月底第三季季報公布日期還有一段時間,但只要財報一公布,屆時就可釐清不少疑點。據了解,中美晶和合晶除了營收一路創新高之外,毛利率也將持續走高,而合晶還有轉投資「Solargiga」在香港掛牌的題材,基本面表現無虞。
以目前的興櫃太陽能類股來看,包括昱晶、綠能和台勝科都已經載送件申請上市,其中昱晶和台勝科都已通過審議過,預期年底都可完成掛牌。
只不過,昱晶和綠能上半年的財報表現,都不如市場預期,每股稅後純益僅有○.九九元和一.三五元,反而是台勝科一.九二元最為亮麗,加上還有台塑和日本Sumco兩大「富爸爸」加持,不排除會有一波亮麗的蜜月行情。
話題》不要一窩蜂
轉載自【經濟日報╱費家琪】 2007.09.24 04:07 am
一窩蜂現象已成為台灣有特色的文化之一,不僅消費市場出現這種盛況,連台灣企業在經營公司時也崇尚一窩蜂,跟隨著外界腳步來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最近市場上有兩個熱門行業太陽能與生技業,都是代表作。
時尚流行,往往脫離不了一窩蜂,煙燻妝流行時看不到娃娃裝的扮相,消費者跟隨流行腳步,在所難免,企業經營者卻不能跟著人云亦云,得要有自己的主張。
企業主思考公司發展方向,應該掌握「有什麼、打什麼」的思維,公司有什麼資源,決定打多大規模的戰爭,找出自己經營的核心價值,才能永續經營,不能隨市場潮流起伏。
外界流行太陽能產業,老闆就決定一頭埋進去,或生技正在熱門時,就熱中進軍生技業,短期內也許能博取投資人喜好,但公司若沒有鍛鍊好事業體質,膨風的氣球終有一天會被戳破。
現在市場上不少公司,可能只能沾上熱門產業的邊,例如做清潔用品的業者就被歸類到生技公司,或只是口頭宣布進軍太陽能產業的公司,股價已先發光發熱,迷惑了投資人的心。
當年曾紅極一時的葡式蛋撻,在台北街頭巷尾都看得到,現在剩下幾家做葡式蛋撻店面?太陽能與生技業現在是否也處於葡式蛋撻當年百花齊放的階段?投資人不妨睜大眼睛看,有幾家能一飛沖天。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茂迪: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發展仍有待觀察
相關文章
• 台灣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升溫 材料為關鍵 (2007-08-13)
• 綠能與應材合作建置8.5代薄膜太陽能生產線 (2007-06-29)
• 聯電與日本Ulvac合作進軍薄膜太陽能電池市場 (2007-03-30)
• 應材預測薄膜太陽能電池成長將超越傳統矽晶電池 (2007-03-23)
• 尋求成長新動力 應材投入太陽電池設備市場 (2006-09-11)
更多相關文章
精選文章
• iPhone拆解分析:更多內部結構揭密
• 拆解分析:iPhone硬體成本高達220美元
• 綠能與應材合作建置8.5代薄膜太陽能生產線
• 第一屆奇美獎揭曉 台大「太極塗佈法」奪魁
• 數位相框市場興起帶動顯示器控制IC新商機
更多精選文章
隨著能源議題的發燒,太陽能產業持續呈現出快速成長的態勢。然而由於矽晶材料的嚴重缺貨,近來興建矽晶材料廠以及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興起,是此產業中兩個引人關注的議題。對此,茂迪(Motech)公司總經理左元淮在上週舉行的‘太陽能產業領袖論壇’中,暢談了他對產業發展的看法。
回顧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歷程,左元淮指出,太陽能技術發展已久,在2000年以前算是‘早期開發’階段,當時雖有多家廠商投入,但因為商業環境還不成熟,僅有少數公司能夠維持。而從2000年到2005年間,是‘初期獲利’階段,有少數公司能夠倖存並開始獲利。而隨著能源議題的升溫,現在的太陽能產業已經到了‘淘金熱’階段,許多業者開始積極投入。但他認為,太陽能產業要能夠真正成為一個產業可能要到2010年以後。
“目前較普遍使用太陽能電力的國家,包括德國、日本、義大利等,還是得靠政府補助才能繼續支撐。也因此,從商業市場的角度來看,其實太陽能還不算是一個真正的產業。同時,以目前這些國家平均每個人所使用的太陽能電力仍遠低於傳統電力來看,目前太陽能也還只是一個利基市場,並未到主流應用的階段。”
但是就其長期的發展潛力來看,太陽能產業的前景當然是無庸置疑的。他說,“從1990年代開始,就我的印象所及,此一產業從未經歷過負成長,而近年來的年複合成長率甚至高達40%。,未來仍將持續成長。”
但是,也由於太陽能市場的持續成長,目前材料缺貨現象已經是此一產業的最大發展瓶頸。左元淮說,“從2004年就開始有缺貨現象,現在雖已有專門生產太陽能電池用的矽晶圓廠正在興建中,但是緩不濟急,此缺貨現象明年上半年將會更糟,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有可能減緩。”
他表示,為因應此一缺料問題,近來已有許多晶圓廠的興建計畫,光是在中國大陸就將近有30個計畫。然而,由於矽晶圓廠的人力成本並不很高,他並不認為在中國大陸建廠會有特別的優勢,而與之前的半導體產業熱潮相同,他也認為未來中國大陸市場也將會經歷一波的整併過程。
不過對此現象,他笑稱,過去在晶圓代工產業萌芽初期,IDM業者曾有“Real men own fabs."這句名言,到現在應該要改為“Real men own polysilicon fabs.”了!
此外,受益於矽晶材料缺貨的問題,採用平面顯示器製程技術所發展出來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也成為另一個受關注且成長快速的技術。對此,左元淮表示,目前整個太陽能電池市場中仍有高達92%是以矽晶為基礎所製造的,而薄膜太陽能電池在去年僅佔整個市場的7%。
他指出,近來雖然在包括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等公司的積極推動下,已有多家公司開始興建大尺寸的薄膜太陽能工廠,使得此一技術在過去三年快速成長,但是此技術仍有許多包括轉換效率、長期可靠性、良率等問題有待解決。
同時,他預期未來五年矽晶太陽能電池模組的成本將可能降低到每瓦2美元,也因此,薄膜太陽能電池需要達到$1.5/W的價格才會有競爭力。也因此,他表示,“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技術的確有其展望,但問題是,何時才會有超過矽晶太陽能電池的效能?這點是值得我們持續觀察的問題。”
作者:勾淑婉 / 電子工程專輯
展現業者太陽能電池製造實力 貿協領軍開拓西班牙市場
2007/09/12 14:28
轉載自 記者曹逸雯/台北報導
由外貿協會籌組,邀集台灣太陽光電知名業者所組成的「2007台灣太陽光電業西班牙拓銷團」,順利在巴塞隆納與西班牙廠商舉行一對一的貿易洽談會,將於12日在馬德里辦理記者會,宣傳台灣已達世界水準的太陽能電池製造實力,以讓西班牙廠商了解台灣現有的太陽光電產業聚落、供應鏈現況及未來產業發展潛力,以拓展商機促成國際合作,甚至吸引西商來台投資。
「太陽光電業西班牙拓銷團」是緊接在「2007歐洲太陽光電展(米蘭)」後,外貿協會配合國內業者需求,所特別新增的海外推廣活動,共有大豐能源、聯相光電、昇陽光電、科風、茂矽、崇越科技、全能科技、頂晶科技等8家代表性業者參加,團員產品範圍涵蓋薄膜太陽能電池、矽晶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模組等。
經外貿協會巴塞隆納台貿中心強力宣傳與洽邀買主,貿易洽談會共洽得近40家西班牙知名太陽光電業者參加,其中不乏知名西國太陽電池、模組、系統商、綠色營建商。
貿協指出,2005年西班牙太陽能市場僅35MW,2006年快速提高至110MW,根據估計,2007年西班牙太陽能市場規模可達200-280MW,列全球太陽光電業第四大市場,且成長力道更為強勁,未來甚可挑戰美國全球第三大市場的地位。
另一方面,台灣太陽光電產業成長快速,2005年、2006年太陽能電池產量已為全球第5大生產國,2007年台灣產能倍增,可望躋身第4大,預估總產能看上300百萬瓦(MWp)以上。產值方面,更由2006年的4.3億美元估計至2010年將成長至23億美元。
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內蒙古“小三角”在轉型中凸顯又好又快
這是一方富集能源和資源的“黃金寶地”;
這是一條承載著鄂爾多斯、烏海、阿拉善經濟“脈點”的動感地帶;
這是一個攢足了力氣在轉型中跨越、崛起,加快發展的焦點區;2004年的金秋季節,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在深入西部盟市調研時發現,以烏海市為中心,與鄰近的鄂爾多斯棋盤井工業園區和蒙西高新技術園區,以及西南部阿拉善盟烏斯太工業園區,是繼呼包鄂“金三角”之後,出現的又一個“小三角”。
3年來,“小三角”地區是如何發展,又經歷了哪些變化呢?
由簡單煤炭生產向煤化工的嬗變高
大的廠房內,煤矸石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現代化的生產線上,粉碎、成型、切割、燒制……幾道工序下來居然變廢為寶,成為一塊塊硬度高、韌性強、節能效果好的空心磚。
這不是什麼制磚大企業的流水線,而是坐落在棋盤井工業園區內的內蒙古鄂爾多斯電力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探索煤炭深加工、發展迴圈經濟的創舉。企業負責人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煤矸石一直被當作廢棄物處理,既佔地方,又污染環境,光治理一噸煤產生的矸石就要花費近5元錢,如今加工成磚一年下來可節約土地110畝,獲利近1000萬元;加工煤矸石含有熱能,生產過程不用加煤,每年可節約標準煤近15000噸。
像鄂爾多斯電力冶金股份有限公司這樣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煤炭、硅石、鐵礦石、石灰石等礦產資源進行經濟轉換,在“小三角”地區已成氣候。眾多煤炭企業在發展中尋求轉型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做法是,用經過洗選後的中煤、煤泥和煤矸石來發電,洗精煤用來生產焦炭,焦爐煤氣用於制選甲醇等化工產品;用自己發的電以當地硅石作原料來生產工業硅、硅錳、硅鐵和金屬鎂;產品生產過程產生的粉煤灰用於生產氧化鋁,余渣供給當地的蒙西水泥廠生產水泥,還可用來製作燒結磚、築路、工程回填等。構築煤———電———硅合金及其廢物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廢物利用,步入迴圈經濟之路,成為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產業集群,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贏”。
在阿拉善盟烏斯太工業園區,以鹽、煤化工為主導,精細化工、有機原料、建材等相互配套、相互銜接的迴圈經濟產業鏈已形成。開發區以構建低成本配套環境和打造新的區域競爭優勢為目標,圍繞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以大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加快產業集聚、延伸、擴展、整合,走資源、產品一體化、吃幹融凈迴圈化、自然環境生態化的科學發展之路,不僅是落戶園區7戶企業堅定不移的選擇,也是“小三角”地區企業共同發展的共識。
依靠高科技是經濟崛起的必由之路。8月13日,烏海市海勃灣區千里山工業園區內同時舉行了三家高科技企業投資建廠開工奠基儀式,總投資7億多元。其中內蒙古富生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00噸光伏硅項目,已被自治區批准為高科技示範工程並通過自治區科技成果鑒定,正在申請國家級高新技術專利。內蒙古奕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年產320萬千瓦時高能量全密閉免維護鉛酸蓄電池工程項目,全部建成後年利稅總額將達到2.98億元,是國家發改委、國家科技部支援的重點高新技術項目。
這只是“小三角”地區堅持走高科技之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烏海市圍繞煤炭做文章,在對產業產品結構進行全方位戰略性調整中,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四大支柱”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做強做大優勢產業集群,經濟後勁蓄勢待發。本著“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的原則,實現了單純煤炭生產向煤化工轉變的同時,在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亮劍”。首先,“劍”指非法小煤窯和規模大、安全系數差的煤礦,積極推進“關小、促大、扶優、限劣”的調整,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有序進行治理淘汰。2003年,在全國範圍內招標,先後投入2億多元,對全市礦熱爐進行技改,集中開展清理整頓焦化、鐵合金、電石、煤鐵行業企業關停淘汰,投入近4億元對保留的企業進行徹底環保達標治理。烏海市在20多戶企業基本實現了內部的小迴圈。僅2005年至今,已關閉、淘汰了650多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煤窯。其次,整合煤礦資源,打造動力煤、無煙煤、焦煤企業“旗艦”,搞煤炭深加工,拉長煤炭產業鏈。焦爐煤氣化工、煤制油等新興產業紛紛崛起。坐落在烏海市海南區西來峰工業園區內的神華集團,投資52億元建成年產100萬噸搗固焦、30萬噸煤焦油、4×20萬千瓦煤矸石發電項目,成為烏海市西來峰工業園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是保障“小三角”科學發展的有力武器。走進蒙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記者仿佛置身高科技“大觀園”。經過10多年的發展,這個自治區級高新開發區已被指定為國家級迴圈經濟試驗區,被稱為世界能源革命的煤制油中試項目,將在這裡轉化為生產力。高新區一位負責人信心百倍地說:“在高新技術的支撐下,‘小三角’的煤炭資源將真正成為滾滾而來的‘烏金’,‘小三角’變成‘金三角’”。
生態環境的改變,使“小三角”再現藍天碧水。昔日的“小三角”,抬頭難見藍天,低頭難見綠地,空氣污染一度是全國的重災區。如今,隨著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面貌發生了巨變。2006年,烏海市空氣品質達到二級或好于二級215天,比2005年增加了118天。今年上半年,烏海市中心城區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65天。
轉變是一種“痛並快樂”的經歷
為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小三角”地區把未來發展的目光瞄準了迴圈經濟,它不但可降低能耗、減輕環境污染,而且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積、廠房規模的情況下,可以增加企業效益甚至生成高附加值產品,推動經濟“存量”增長。棋盤井工業園通過深入實施“集中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戰略,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區20個重點工業園區前列,工業增加值列全區第五位,利稅總額列全區第六位,棋盤井鎮跨入了全國千強鎮行列。在棋盤井工業園區,三維集團使用挪威埃肯公司的環保設施,將過去的當作廢物排放的硅粉回收利用,既凈化了環境,又創造了1176萬元的年效益。
通過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煤轉電、電轉高載能產品,煤轉油、煤焦化”四線升級全面實施,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截至6月底,棋盤井鎮28戶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總體保持了穩步增長的勢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0.26億元,同比增長46.8%;實現工業增加值19.73億元,同比增長29.1%,高載能、煤炭、電力、建材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4.8%。目前,棋盤井綠化總面積已達到6660畝。對清理整頓的58台電石、鐵合金礦熱爐進行環保驗收,對新建的鄂爾多斯冶金集團等28台冶金礦熱爐,進行環保達標驗收,關閉61家327孔白灰靠山窯。有效措施使得一個天藍地綠,草茂水清,環境優美,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的生態工業園區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隨著單位GDP能耗指標的深入人心,在“小三角”地區,過分依賴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增長,靠一兩個大項目推動發展,以消耗資源換取一時增長的舊觀念,正在被科學增長、和諧增長的新觀念所替代。如今,在招商引資時,首先要求環保達標,其次看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正因為如此,這一地區不但從國家環保總局的黑名單中被抹去,烏海市的環保成果還受到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的表揚。
在阿拉善盟烏斯太工業園區,按照“合理佈局,加快配套,完善功能、提高水準”的思路,本著建設與保護並重,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同步,從源頭上遏制環境污染。電石、鐵合金、焦化等重點污染行業投入資金1.7億元,完成環保設施改造。先後取締工藝落後、污染重的企業近50家,同時,投入1.1億元資金,完成工業區綠化及防護林建設170公頃,綠化率達到18%;在廠區新增綠地面積50.3萬平方米,達到62萬平方米,廠區綠化率達到19.6%。(文/王玉琢 劉宏章 于海東)
Bubble Energy?
Bubble Energy?
Mark P. Mills 09.11.07, 1:40 PM ET
"In the future, scientists will learn how to convert stupidity into clean fuel."
Prediction #16, The Dilbert Future , 1997, Scott Adams.
Talk of an alternative energy "bubble" started percolating in the trade and cyber-press 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The fact is, the staid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has done as well or better than most alternative energy indexes. So, hot, or not? Since global energy demand is rising unabated (see my recent story , Demand-Side Economics), the core question is, How big a piece can alternatives capture?
Curt Hesler recommended Enerplus at $17. It now trades at $42 and still yields almost 12%. Click here for all of Hesler's recommended gold and energy stocks in Professional Timing Service.
According to (some) wizards at Harvard, "Solar could meet one-fifth of U.S. energy needs within two decades." At least that's what they said 30 years ago in the widely acclaimed book Energy Future. What happened? If you count as solar both the obvious solar and indirect solar sources such as wind, wood, corn, geothermal and the like, America today hit a collective 4%, or one-twenty-fifth share.
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 A 15% goal for alternatives is contained in the new House energy bill. While the Senate bill has no renewable energy requirement, in the push-pull of final compromise, bet on at least a 10% target. Not quite the good old days, but many states are already independently pushing targets north of that. Is there anything different today to suggest that such goals, this time, might be achievable?
There is certainly a lot of activity, buzz and money surrounding alternative energy. Earlier this year Lux Research's uniquely valuable 600-page tome identified 1,500 "clean tech" start-ups, with R&D spending ballooning to $50 billion and venture capital deals nearly tripling from 2005, hitting $1.5 billion 2006.
Respected venture capitalist John Doerr--a backer of companies such as Google (nasdaq: GOOG - news - people ) , Amazon.com (nasdaq: AMZN - news - people )) and Sun Microsystems (nasdaq: JAVA - news - people )--echoes a favored theme when he says that developing new, "sustainable" sources of energy "should be our generation's Apollo moon shot." Maybe. But first, definitional clarity is needed.
Special Report: Nanotechnology is changing American industry, from alternative energy to clean tech. How do you profit? Find out which companies will be the key players in Forbe s/Wolfe Emerging Tech Report.
Does alternative energy mean renewable, or green, or sustainable or clean? Are we chasing this stuff to bring down pilloried oil companies, avoid hydrocarbons, stifle the Middle East, become more socially responsible or more carbon-light, or just to clean things up? Call me naive, but for clarity's sake, let's strip out motivation and politics and simply define an energy technology as an alternative where it has less than 5% market share.
Falling way below the 5% threshold includes such energy-producing technologies as photovoltaics (PVs) and windmills, as well as oil from tar sands or coal, or liquid fuels from prairie grass or rapeseeds. The 5% bogey includes advanced low-emission coal plants. Well below 5% are alternative energy-storage technologies such as lithium batteries and fuel cells.
Also deep below 5% are energy-convers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hybrid vehicles and light-emitting diodes, and energy-control software/systems that enable "smart" buildings and manufacturing.
Has anything changed since 1979, when pretty much the same list of energy alternatives were proffered in that Harvard Energy Future report and similar studies by other energy gurus? Yes and no.
Let's start with the three fundamentals that have not changed.
The laws of physics remain immutable
The laws of thermodynamics are fixed; you always waste energy converting heat to motion or to electrons or photons. There is always friction and gravitation--pigs don't fly (more than once), and moving tons of matter thousands of miles at speed takes a fixed minimum amount of energy.
Physical chemistry hasn't and won't change; there is a fixed amount of energy available in chemical bonds--whether oil, alcohol, lithium or lead. The amount of solar energy arriving on Earth's surface is at most 1,000 watts per square meter (high noon, clear day in the south), and it will never be more, or constant. These and many similar inherent laws of nature constrain reality.
You would think the foregoing you should be obvious. Yet surprisingly, many slick venture capital-oriented business plans and Microsoft PowerPoints fail what we might call the perpetual motion or cold fusion test, though some such still get government or venture capital funding.
Governments create their own (temporary) laws of physics
The gravitational pull for government to create its own laws of "physics" (make pigs fly, if briefly) remains undiminished. Technologies that are otherwise impractical are readily made viable by government fiat, sometimes for long enough for the well positioned to make money. The reality is that there are myriad ways to disguise or mute otherwise expensive policies. (Ironically, as society's wealth expands, so does our tolerance for this economic kabuki dance.) Politicians also control the viability of all energy technologies,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rough the natural purview of governments: land use, taxes and regulations.
Special Offer: Protect your portfolio and even profit from a bear market with just five investments. Click here for details in InvesTech Research.
Oil prices drive both perception and reality
The shock of high-priced oil created the first energy crises--and first alternative energy bubble--in the 1973 to 1985 cycle. To be sure, there were then, as now, environmental issues added to the mix, as well as concerns about instability in the Middle East. But long before any resolution of such issues, interest in alternative energy largely evaporated when prices finally dropped.
It is possible that politicians, regulators and investors today are more eager than they were a quarter-century ago to embrace alternative energy because of the twin demons of Middle Eastern dependence and environmental hazards. Practically every nation from China and India, to Kazakhstan and Spain, has established incentives for alternative energy. While all the plans contain varying degrees of environmental rationale, oil prices underpin the logic across the board.
Even if today's high oil prices eventually begin to fall and history just repeats the same 12-year oil price cycle as last time (1973-85), you might reasonably expect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to be hot through 2015. So, the distilled essence of the things that haven't changed with the passage of three decades: the laws of nature and the laws of human nature. But some things have changed.
The world consumes a lot more energy.
It's simple arithmetic, but with deep impact. With overall energy demand up, the niches where alternatives have initial viability are just that much bigger. Today, the total size of the 5% on-the-margin global energy market is now equivalent to the annual production of all U.S. oil wells. (For those who think the U.S. doesn't produce much oil, America is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oil producer, at 3 billion barrels per year. )
The niches could become canyons with the potential for substantial shortfall in expanding conventional energy to meet rising demand. Call it a silver lining, if you like, for alternatives. Compare and contrast.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60% of the growth in U.S. energy supply came from coal and nuclear power (37% and 23%, respectively). But for the coming decades, even optimists can't come up with a number of new nuclear plants that do more than have them hold their current share.
As for coal, you can make your own political best guess as to how much coal use will expand on this cycle. The world is a lot less politically friendly place to that hydrocarbon this time around. More utilities around the country are now canceling, or deferring, than are planning coal plants. Even a tiny reversal of current planned coal expansion would double and triple the size of the niche that alternatives will need to fill.
Most of the growth in demand comes where alternatives can most readily play a role.
The lion's share of alternative energy technologies produce, store or manipulate electricity. The economy is now much more electrified. Annual growth rate in electric demand runs at roughly twice the pace of growth in non-electric energy, everywhere. Even transportation may finally see electrification (with the immutable exception of air travel). Plug-in hybrid and industrial electric vehicles are poised for realistic advances. Capturing 5% of the U.S. land transportation market represents more than all the vehicular fuel the Scandinavian countries collectively burn. Hardly chump change.
The digital age is fundamentally changing the tools of energy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
The singl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is the emergence of our digital economy. Not the new digital devices, toys and services but the existence of a fundamentally new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that designs and builds them. Some 2 trillion dollars of investment in capital equip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s taken place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putting in place the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tools of our digital manufacturing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 capabilities now increasingly applied to the energy domains. This is permitting devices and systems that were impractical or unimaginable several decades ago.
Special Offer: Richard Lehmann shows the world's savviest investors how to unleash the power of the bond market in their portfolios. Click here to master the fixed-income world with Forbes/Lehmann Income Securities Investor.
New software and sensors permit energ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unprecedented in capability, or cost. The single biggest opportunity for more efficiency, for eliminating what is truly waste, resides in real-time, dynamic control of complex systems, from commercial buildings and engines to factories and homes. Even more fundamentally, the digital economy's infrastructure has advanced basic material science and classes of machine tools that have led directly to the new high-power electronics (enabling hybrids) and to big, cheap flat-panel, thin-film PVs (derived from the massive thin-film machines that make flat-panel-TVs).
The digital infrastructure is the wellspring from whence emerges the new domains of nanotechnology, with possibilities potentially as radical as the earlier emergence of silicon devices themselves. Silicon, software, digital tools and materials, all from the digital age. Call it the digital content of energy--digital power.
There are certainly bubbles in the frothy energy market. But as the digital power content of mainstream energy production and use, still small today, grows, many of today's alternatives will become tomorrow's mainstream. Not every alternative will succeed or make a deep difference, especially not ones for which their only merit is political favor rather than technology progress. But quite likely, it will be enough to make a difference, for both investors and consumers.
While the next few decades will see many changes, the overall energy picture will, in the end, not be that much different. Even if alternatives blow past a 20% goal to, say, 30% this time, where will the remaining 70% come from? Conventional energy, largely hydrocarbons. So we end where we started, with another of the predictions from Scott Adams' The Dilbert Future (still trenchant on this 10th anniversary of its publication): "Life in the future will not be like Star Trek.
Written by Mark P. Mills, a physicist and a co-founding partner in Digital Power Capital, an energy tech venture fund. Mills is also the co-author of The Bottomless Well: The Twilight of Fuel, the Virtue of Waste, and Why We Will Never Run Out of Energy (Basic Books, 2005.) Mills may hold positions in companies discussed in this column, and may provide technology assessment services for firms that have interests in the companies. He can be contacted at inquiries@digitalpower.com .
More Energy Intelligence Columns by Mark. P. Mills
台積電欲跨足太陽能?傳旗下世界先進拉攏益通談合作
台積電欲跨足太陽能?傳旗下世界先進拉攏益通談合作
2007/09/13 18:07
轉載自 記者陳姿利、張翊誌/台北報導
太陽能市場火熱,就連台積電也有意跨足,旗下的積體電路公司──世界先進找來國內第二大太陽能電池廠益通,評估切入太陽能領域之可能,如果順利合作,益通在台積電撐腰下可望拉近與太陽能龍頭茂迪的差距;消息傳出後,刺激益通、世界先進13日的股價開盤大漲。
耀眼的太陽在節能概念有廣大的效益,台積電也注意到了!旗下的世界先進傳出,副總張東隆和謝徽榮和國內第二大太陽能電池廠益通的總經理蔡進耀日前私下見面,討論合作可能。
不過世界先進原本就有26.8%的股權握在台積電手上,再加上台積電買進國發基金持有的10%股權,讓台積電對世界先進持股拉高到36.8%,世界先進和益通合作等於是台積電勢力擴張到太陽能領域,但目前三方態度都很低調。
分析師湯建源指出,「從今天股價一開盤的表現來看,市場並沒有很大期待,主要是因為在未來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磨合,而且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原料,因為下游的模組廠需求太強,導致上游矽晶圓供貨不足,這種情況下,益通、茂迪都要高價去搶料,才導致毛利率大幅度下降」。
台積電投在晶圓廠的資金,動輒上千億,跨入太陽能領域要花的錢,對台積電來說,根本就是零頭,半導體先進的製程技術,如果跨進太陽能,也會成為益通發展技術的絕佳後援;而益通在太陽能上下游的關係經營,及終端通路的佈局,也可以成為世界先進的後盾。
聯電搶先卡進太陽能領域,不過料源問題無法擺平,只好發展轉換率低的太陽能薄膜,現在又傳出晶圓老大台積電有意跟進,如果屬實,旗下的世界先進和益通合作,絕對會產生1加1大於2的效果,不過反應在益通股價上,似乎沒開出好行情,顯然合作夥伴是誰還是其次,解決缺料問題,才是長期發展的根本。
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貿協赴西班牙 宣傳太陽能光電展
太陽能電池市場熱度不減 材料缺貨仍將持續 (2)
發佈時間:2007.09.11 14:46 來源:新聞晚報 作者:劉勁哲
從尚德前往美國紐約證交所掛牌後,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順利簽訂數宗料源合約,購並全球第一大太陽能模組廠日本MSK以朝下游整合深耕,尚德的發展模式成為內地太陽能業者的依循目標,包括天合光能、太陽能電池廠晶澳等都已陸續赴海外掛牌成功,另包括太陽能電池廠天威英利及硅晶圓廠江西賽維都將陸續跟進,而這些業者也都依循尚德模式,大力擴充產能,努力朝產能、市佔率“第一大”的方向前進。
相關連接
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存在三大瓶頸
作為最有前景的新能源之一,太陽能產業被看作是完成節能降耗指標的“排頭兵”。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集熱器生產國和使用國,但是卻沒有形成一條清晰的太陽能產業鏈。太陽能產業存在三大瓶頸:原材料、設備和技術依靠進口,使得產業先天不足;技術門檻過低導致無序競爭,又使得後天缺乏良好的發展環境;而缺乏鼓勵政策,傳統觀念使得這種清潔能源沒有用戶市場,這是亟待改變的最根本因素。
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太陽能產業在我國正式起步只有10多年的時間,目前在設備、工藝、技術、設備和人才等方面都需要引進、消化和吸收,多數核心技術,特別是硅材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在整個產業鏈中,原料、技術和設備已經被國外壟斷,國內太陽能企業能做的只有終端設備的研發和生產。90%以上的原料和設備進口,90%以上的產品出口,我們的工作就是把這些硅片焊到一起,中國成了另一個“世界加工基地”。雖然幹的是高科技產品,但是仍在低檔次的加工水準,和生產皮鞋、領帶沒有區別。
無序競爭導致惡性迴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的太陽能生產企業已達3000多家,打著太陽能發電旗號的產品和企業層出不窮。“雜牌多,市場亂”是目前太陽能市場的寫照。目前我國太陽能熱水器年產量約500萬台,其中90%以上是各種小牌子。從產品外觀看都差不多,但品質、價格差別卻很大。參加競爭的企業很多,為了生存,太陽能只能像家電那樣玩“價格戰”。既然做太陽能的就是一個高級焊工,那些沒有資質的企業、不符合技術標準的企業都能進來,就是因為設定的技術門檻太低了。這種自由競爭導致了今天的惡性迴圈。不降價,就沒有市場,就沒有客戶。用戶根本不管你的產品品質和服務怎麼樣,只認便宜。而太陽能熱水器不像普通電熱水器,對設備的技術要求很高,一旦使用了不合格的或者品質不達標的設備,用不了多久就壞了。可是用戶沒意識到這是品質低劣的企業導致的,反而把這筆賬算到了全部太陽能企業的頭上,從此就恨上了太陽能。
觀念落後是最大瓶頸。制約太陽能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來自人們觀念的不認同。一些建築行業出於設計外觀的考慮,不贊同在頂樓安裝太陽能電池;一些用戶由於生活習慣的原因,不願意使用太陽能;還有部分用戶因安裝使用不當而抵制太陽能。目前北京有三分之一的住宅小區不讓業主在頂樓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理由是影響整體美觀,或者頂樓居民反對。使用者的不贊同使太陽能設備沒有國內市場。一方面國內產業規模擴大,競爭者逐漸增多,另一方面國內市場卻不能得到同步的擴展,所以大部分國內企業只能尋求出口獲得利潤。但是靠低價位進軍國際市場的做法很快受到了阻撓。面對我國大量出口太陽能終端設備,歐洲部分國家為了保護本國企業,採取限制從外國進口相關產品的政策。這無疑使國內太陽能生產企業雪上加霜。
應採取鼓勵用戶使用政策。太陽能技術作為煤、原油等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既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減少常規能源的消耗,正是一舉兩得。但是,作為新能源的代表而被寄予厚望的太陽能產業卻陷入了一個死結:一端是沒有核心技術、只能重復低端加工的無序競爭環境,另一端是缺乏用戶認同、萎靡不振的消費市場。既然推廣太陽能的根本目的在於節能減排,那麼必須要通過政府出臺鼓勵用戶使用的政策,才能解開這個死結。應該從三方面推進相關政策:一是強制推行太陽能產業國家標準,使得一大批不符合資質的企業被淘汰出局;二是要對太陽能生產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稅收方面予以優惠政策;三是要對太陽能使用者予以優惠補貼,尤其對貧困人口和農村人口實行補貼。使用太陽能的成本要高於常規能源,所以美國也出臺了類似的補貼政策,鼓勵有條件地區的人們廣泛使用。我們要想要回藍天,也應該這樣做。
太陽能電池市場熱度不減 材料缺貨仍將持續 (1)
發佈時間:2007.09.11 14:46 來源:新聞晚報 作者:劉勁哲
近幾年來,無論中國還是世界,資源短缺和環保始終是困擾經濟發展的難題。隨著各國環保意識的加強,全球太陽能產業需求端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但供給端卻仍受限于多晶硅料源缺乏的影響,使得增長受限。但高增長需求使2007年太陽能產業市場狀況仍維持高度熱情。太陽能業者忙吸金,籌足銀彈買料買設備,即使炙熱的料源仍然昂貴,但搶佔快速增長的市場先機,已成各業者的共同目標。
市場熱度不減
太陽能市場隨著各國環保意識抬頭及立法補助等刺激方案出臺,使得整個市場的需求熱度有增無減,同時也吸引無數的資金投入,許多業者形容,“太陽光電”已成為吸金招牌,資金的籌措多數不成問題。
2007年初我國台灣省太陽能電池新秀昱晶率先通過臨時股東會,預估透過私募、發行特別股、銀行聯貸及現金增資等方式籌措新台幣共35億元資金,資金規劃主要因快速增長的產能,預估2007年總設備年產能將由2006年6000萬瓦(MWp)躍升至210MWp,更計劃2009年達設備年產能600MWp;料源方面,2006年昱晶與美國MEMC簽訂1000億元、10年料源供貨合約,2006年12月亦與德國Solarworld旗下的Deutsche Solar簽訂10年硅晶圓供貨合約,料源總量為200MWp。
我國內地太陽能電池龍頭廠無錫尚德也宣佈,將發行額度5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票據,單次募資的規模比起台灣省太陽能業者都來得大。其資金的規劃仍是以設備及料源為主,雖然尚德于2006年與美國MEMC簽訂10年的供料合約,總價值達50億~60億美元,不過這些料源仍不足以滿足尚德快速的產能增長需求,因此,尚德陸續于2006年與REC簽訂1.8億美元5年供貨合約、與上海卡姆丹克(Comtec)簽訂5年總值4.75億~5.8億美元的硅晶圓料源合約,2006年尚德設備總產能已達270MWp。
材料缺貨將持續
雖然各家資金籌措不愁,但料源的取得不見得與資金的取得成絕對的正向比例,尤其是多晶硅供給仍呈現短缺的現象,多晶硅價格不論在合約市場或者是現貨市場,都已超出正常水準,是否要簽訂長期合約,一直困擾著許多太陽能經營領導層。
若簽訂長期合約,可以減緩近幾年缺料問題對營運所帶來的衝擊,更有機會搶得商機,然而一旦缺料問題趨於減緩,價格趨於正常化的走勢在所難免,近來所簽訂的長期合約又將成為未來侵蝕獲利的隱憂;若不簽訂長期供料合約,可能因為缺料問題而失去攻佔各個新興市場商機,當然也有業者以大量爭取來料代工的訂單來歸避,不過並非所有業者均有能力可以取得該類訂單,而且並非所有的客戶都有料源。
雖然上述的矛盾一直存在,但現況多晶硅短缺仍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新產能未發揮效果時,料源的多寡成了主宰太陽能業者營運的主力。以2007年料源的市況來看,長期合約價格整體來說維持于原有的高檔,公開于2007年調高太陽能多晶硅合約價格的包括美國Hemlock及日本德山(Tokuyama)兩大廠。
市場推測主要原因來自於Hemlock是最先祭出長期合約的業者,2007年應是諸多合約已到期,因此,調高新合約價格使平均合約價格上揚,而Tokuyama則近幾年來未明顯調整價格。
值得注意的是,受太陽能產業快速增長對料材的需求不斷高漲的壓力下,半導體用的多晶硅已明顯受到擠壓,依據日經新聞的評估,2007年半導體用多晶硅價格年增率達15%~20%。
而原本支援太陽能多晶硅現貨市場料源的半導體產業廢晶圓,因原本即是透過各半導體廠長期小量累積所致,預估在近兩年的加速耗用下,可用的量有限,也將使現貨市場料源取得受限,2007年現貨市場價格持續提升的機會大增,也將使業者臨時、短期購料成本再提升,更凸顯出擁有合約料源的重要性。
產能擴充積極
全球太陽能市場不斷增長,其中又以美國市場最具代表性,包括美國加州百萬太陽能屋頂法案(SB1)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執行。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宣佈推動延長全美家庭及商業用太陽能裝置租稅減免獎勵計劃,由原本的2008年底延伸至2016年底,這些法案及宣言,不斷為美國太陽能市場的需求推波助瀾。
2006年第三季度市場出現質疑需求的聲音,主要是針對全球第一大太陽能市場德國降低5%補助款,對需求所帶動的衝擊產生懷疑,再加上模組端在淡季前出清庫存,使模組價格出現下滑走勢,使市場一度對未來發展趨於保守,不過在美國市場不斷高速增長的帶動下,許多業者包括茂迪、益通、昱晶,都曾公開表示美國市場的增長比起原先預估的增長來得驚人,美國市場已成為其加重開發的重要地區。
除了美國,歐洲其他國家的需求亦明顯增長,為搶得這些新興市場的商機,太陽能業者積極進行擴充產能增加產出並積極上下游整合,以擴大市場佔有率,對於高價的料源也只能選擇接受,相對地對於資金的需求更加渴望。
1 2 下
2007年9月12日 星期三
崇越進軍太陽能光電與LED領域 8月營收創新高 股價漲停
2007/09/12 12:01
轉載自 記者楊伶雯/台北報導
崇越科技(5434)配合全球化的環保潮流及節能趨勢,積極搶進太陽能光電與LED領域,在12日的SEMICON TAIWAN 2007推出高功率LED元件應用,太陽能材料、電池、模組等相關產品及高品質室內外LED燈具及LED顆粒等產品,吸引國際買家注意,加上8月營收創新高的基本面題材,股價盤中觨攻上漲停。
SEMICON TAIWAN 2007自12日起在台北世貿中心一連展開為期3天的展出,崇越以「高科技產業全方位供應者」為定位,大力發展創能的太陽能相關事業及節能效益最佳化的LED相關產品,進軍太陽能光電與LED領域。
崇越表示, 作為「提供半導體及LCD產業之材料、生產設備及廠務設施全方位整合服務提供者」,今年展出主要共分為五大單元,包括 太陽能全系列產品;高功率LED元件及應用;半導體製程先進材料及設備;中古設備到整廠輸出服務;環境工程相關服務。
崇越說,在新產品區則推薦新式材料及設備,大型機台方面,以色列MABAT中央供酸系統計劃在台灣率先引進,該系統的特色為模組化設計並可通過遠端網路控制,具極佳的擴充性,爭取眾多買家目光;此外,9月初甫於日本問世的OPTELICS H1200顯微鏡具3CCD鏡頭,最高共焦彩色1200萬畫素,在量測上對於掃描透明薄膜之缺陷有極佳的表現,在展出中也獲得高度關注。
先進材料SiFEL(液態矽氟橡膠)是獲得買家高度詢問的新式材料,SiFEL是一種液態矽氟橡膠,應用可擴展至微機電或晶背、晶圓處理的製程抗酸鹼應用,也可用在接觸式光罩防污處理,市場應用面的潛力指日可期。
崇越代理世界級晶圓及技術服務,在本次展出的半導體展區中,所代理的的信越半導體及三益各類矽晶圓、磊晶圓及再生晶圓都是展出重點,值得一提的是封測用Chip coat,為半導體IC封裝用的高純度絕緣塗料,也是長銷型的暢銷小尖兵,在展出時備受重視;用在12吋廠晶圓容器SEP FOUP、FOSB及HUGLE UPC-12100全自動清洗機台,也獲重量級晶圓廠買家青睞。
崇越8月營收12.37億元,再創歷年新高,已連續5個月創新高,較去年同期成長76.51%,前8月稅前盈餘5.31 億元,每股稅前盈餘3.98元。
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綠能重編財報 太陽能股臉綠
轉載自【聯合報╱記者許佳佳/台北報導】 2007.09.05 02:34 am
大同集團旗下的金雞母綠能科技,前天因財報重編事件,在興櫃市場慘跌近百元,昨股價續修正,並拖累太陽能族群本益比被市場檢討,類股中多檔被打到跌停。
太陽能概念股綠能,目前本益比高達上百倍,但因替代能源的美夢無限,法人多以本夢比來解釋其高股價。不過,綠能為因應上市計畫,目前調整了年度會計認列的方式,使得半年報獲利比去年同期大跌了五成,而綠能的興櫃股價原本逼近400元,但在市場恐慌聲中,單日大跌百元。昨天股價再度向下修正了21.6元,收在271.1元。
在前波股災的修正後,台灣科技類股的本益比被法人重新檢討,即使是上半年每股盈餘獲利王的宏達電,目前享有的本益比,也不過12倍,在獲利實力明顯有別下,不僅宏達電近日股價重獲公道,連續出現三天上揚,部分本益比超過30倍的電子股,也被法人列入檢討名單。
インドで始まる太陽電池の大量生産,Moser Baer社
DATE 2007/08/31 15:30
KEYWORD 太陽電池 / 電池 / ウエハー / 光ディスク / 製造装置 / 企業・市場動向 / 工場 / 材料・加工 / 電子部品 / 半導体 / 生産技術
市場の急拡大を受けて,世界各地で太陽電池の生産が始まった。このうちインドでは,光ディスク・メーカーのMoser Baer India Ltd.の子会社であるMoser Baer Photo Voltaic Ltd.が,2007年春に年産40MWの単結晶/多結晶Si太陽電池の製造ラインを立ち上げた。
Moser Baerは,2007年下半期にも生産量を年産80MWに高める計画である。同社は既にノルウェーRenewable Energy Corp.と太陽電池用Siウエーハの長期契約を締結して原料を確保している。
さらにMoser Baerは,結晶Si型以外にも薄膜Si型と集光型の生産も計画している。2007年3月には,薄膜Si型向け製造ラインを製造装置メーカーに一括発注して注目を集めた。2007年後半にも納入予定のラインは,既存の4倍の面積となる2.2m×2.6mのガラス基板に対応する。集光型の太陽電池の開発では,米Sol Focus, Inc.と共同で製造ラインを立ち上げる。
9月19日に開催する『NIKKEI MICRODEVICES』主催のセミナー「太陽電池セミナー2007」では,Moser BaerのPresident and CTOのG. Rajeswaran氏が,同社の戦略を明らかにする。
搶進太陽能 統懋長晶廠動土
轉載於【經濟日報╱記者何易霖/台北報導】 2007.09.05 02:34 am
統一集團旗下二極體廠統懋(2434)跨足太陽能長晶廠進入動土階段,預計年底前完工,隨即遷入機台生產,年底月營收可望挑戰億元大關,較年初幾近倍增,全產能運作後,每年可挹注營收約15億元,是目前年營收的兩倍,且毛利率高達三成以上,比現有產品組合高出逾十個百分點,帶動統懋業績大成長之際,統一母以子貴,也將受惠。
統懋長晶廠動土,象徵統一集團佈局太陽能事業輪廓已完成,統一也是本土第一家非電子業背景,跨入太陽能領域的業者。統懋也將成為繼中美晶(5483)、合晶(6182)、綠能(3519)之後,另一家專業太陽能長晶廠,但相較於中美晶等長晶業者,統懋僅花約一年時間布局,速度居本土同業之冠。
配合長晶業務資金需求,統懋已規劃發行國內可轉債,總額度4.5億元,以「自有土地、資金、技術」搶進太陽能領域。
據了解,統懋長晶廠初期年產能規劃為20MW(百萬瓦),以目前每百萬瓦長晶產值約7,000萬至8,000萬元估算,全產能運作後,未來每年可望挹注統懋約15億元營收,是現階段年營收的兩倍左右。太陽能長晶毛利率在三成左右甚至更高,遠優於統懋現階段約兩成附近的毛利率表現,對提升獲利貢獻顯著。
統懋二極體本業也正邁入旺季,獨家的高電壓二極體,主要出貨給鴻海集團旗下液晶電視組裝廠使用,訂單持穩增加,下半年業績將比上半年成長,加上太陽能業務挹注,年底月營收可望朝億元大關邁進,較今年元月有近倍增機會,隨產能逐步擴充,將可帶動營運新一波成長。
統懋昨(4)日表示,長晶廠區座落於台南新市工廠旁的自有土地,已在著手進行動土與工程發包,預計年底前完工;先前已預先訂購的生產機台屆時也將陸續到位遷入生產。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5家投入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廠商名單
5家投入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廠商名單
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 2007-09-03
矽晶太陽能電池發光發熱,新世代薄膜太陽能電池吸引多方人馬介入,繼聯相、綠能之後,益通光能將在路科設太陽能薄膜廠,大億科也將轉投資大億光能,各方人馬跨足薄膜太陽能電池廠,希望沾上太陽能的光與熱。
從事背光模組的大億科董事會31日決議,將轉投資大億光能,投入薄膜太陽能電池廠,初期資本額10億元,主要股東包含大億科技及其他國內外設備及通路廠商,其中大億科將投資4.5億元,持股比率占45%。初期產能為10MW,兩年內產能提升到30MW,這項投資計畫將自第四季起分階段投入。
大億科技指出,在多角化經營的考量下,跨足到太陽能產業,以期增添營收的新動力。大億科31日收盤價42.35元,上漲1.65元。
太陽能電池一線大廠益通光能也計畫投入薄膜太陽能電池廠,並將在南科路竹基地設廠,使益通光能在太陽能電池的領域從矽晶太陽能電池跨足新世代薄膜太陽能電池,做好全方位的準備。益通31日收盤價327.5元,上漲10.5元。
太陽能電池市況高燒不退,但傳統矽晶為基礎的太陽能電池深受上游多晶矽缺料影響,使得業者營收常受到干擾。法人分析,不少業者投入這個領域,準備與茂迪、益通等老字號業者分庭抗禮。
薄膜太陽能電池是新世代的技術,由於不需使用矽晶,可以克服目前上游原料不足的困擾,但也因為技術仍然先進,投資設廠不一定都能成功,合作對象的技術背景成為決戰的關鍵。
以上內容由各投資機構提供,為純屬研究性質,僅作參考,使用者應明瞭其參考性,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聯合理財網對資料內容錯誤、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
帆宣 搶進太陽能設備
轉自【經濟日報╱記者李珣瑛、何易霖/台北報導】 2007.09.04 02:44 am
太陽能產業當紅,市場傳出帆宣接獲薄膜太陽能電池設備代工訂單,不少本土太陽能業者與帆宣洽談合作。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帆宣(6196)大舉進軍當紅的太陽能矽晶圓與太陽能電池生產設備領域,瞄準每年上百億元的太陽能設備市場商機;另外廠務工程訂單滿手,能見度已達年底,傳出接獲大陸中芯國際(SMIC)與台塑麥寮工廠訂單,在建工程訂單總量高達80億元,是上半年營收的倍數,業績大補。
帆宣在國內產業半導體與光電設備代理與製造屬「重量級」業者,兼營無塵室廠務工程,擁有美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業凱(AKT)、普魯仕(BROOKS)等客戶,切入太陽能設備領域後,將成為台灣第一家同時橫跨半導體、光電以及太陽能三大熱門領域的設備業者。
應材近期跨入薄膜太陽能設備製造,帆宣已與應材在半導體設備代工有合作關係,市場傳出帆宣已接獲薄膜太陽能電池設備代工訂單,金額達數十億元,但帆宣不願證實。
根據統計,今年全球太陽能電池與長晶產能都較去年大幅增加,成長率在五成以上,設備市場上看百億元,毛利達三成以上,遠超過帆宣現階段平均毛利率。帆宣有意跨入相關領域,已吸引不少本土太陽能業者上門詢問,洽談可能的合作。
據了解,帆宣是透過參與經濟部科專計畫,進行太陽能設備布局,並在台北總部成立研發團隊,進行矽晶圓及太陽能電池生產設備研發,將成為台灣第一家非透過大廠技轉或合作,取得自有太陽能設備生產技術的業者,可結合其既有廠務工程實力,協助客戶完成建廠至機台配置生產等「整廠規劃」,大幅提昇競爭力。
帆宣昨(3)日表示,確實已參與經濟部科專計畫進行,主要著墨在傳統太陽能電池與矽晶圓生產設備,結案後很有機會將其商品化,並且不排除與國際大廠進行更深層合作。帆宣昨天股價上漲0.95元,收在25.8元。
帆宣廠務建設也傳出接獲大陸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訂單,同時也掌握台塑麥寮正丁醇廠務工程訂單。帆宣表示,目前整體接單狀況聊好,兩岸都有新案子進行中,訂單能見度到年底無虞,估計在建訂單約80億元,但對象不便透露;至於半導體與TFT設備代工訂單,也穩定進行中,今年整體業績展望不錯。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三菱ガス化学、無色透明PIフィルムの量産開始
三菱ガス化学は29日、平塚研究所(神奈川県)の無色透明ポリイミド(PI)フィルム「ネオプリム」のセミコマーシャル設備(月産能力5000平方メートル)が完成、量産を開始したと発表した。ネオプリムは、PI特有の280度Cの高温に耐えつつ、全光線透過率90%を実現する光学特性から、ガラス基板に代わる電子デバイスとして期待されている。これまでのサンプル出荷で光センサーなどの小型電子部品用途でガラス基板代替として採用の動きがあったが、量産化により拡大が期待されるほか、従来は十分な量を供給できず基礎評価にとどまっていた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や太陽電池など大型用途でも評価の進展につなげる。同社では11年度までに同事業を月10万平方メートル規模に拡大する考え。
[化学総合]
吉祥全 跨入太陽能題材發酵
【經濟日報╱記者李珣瑛】 2007.09.02 04:00 am
吉祥全球(2491)從預錄產業轉型投入太陽能電池產業發展,轉型題材發酵,激勵股價從低點4.27元起漲,周五守穩23.35元的高點,從低點至今漲幅累計4.46倍。吉祥全前身是訊碟,受到前董事長呂學仁事件波及,曾面臨沉重財務壓力,如意投資當時進場買進,隨著股價上漲,日前公告申讓5,100張,頗有獲利了結之意,若成交量未能繼續放大,股價可能拉回尋找支撐。
吉祥全球投入太陽能電池發展,轉投資成立旭能光電,並與日本伊藤忠商社簽訂太陽能電池產線設備技轉合作備忘錄,雙方約定技轉合作量產新世代薄膜太陽能電池。國科會日前通過旭能光電進駐中科后里園區設立薄膜式太陽能電池廠,第一期廠房預訂9月動工,明年中完工投產。
旭能主要與日商伊藤忠商社合作,進軍薄膜式太陽能電池領域。中科廠總投資規模40億元,第一期投資10億元,在后里七星農場設立一條年產能25MW(百萬瓦)生產線,預計五年內產能擴展至200MW。
益通大億科 跨足薄膜太陽能
【經濟日報╱記者邱馨儀/台南報導】 2007.09.01 04:49 am
矽晶太陽能電池發光發熱,新世代薄膜太陽能電池吸引多方人馬介入,繼聯相、綠能之後,益通光能將在路科設太陽能薄膜廠,大億科也將轉投資大億光能,各方人馬跨足薄膜太陽能電池廠,希望沾上太陽能的光與熱。
從事背光模組的大億科董事會昨(31)日決議,將轉投資大億光能,投入薄膜太陽能電池廠,初期資本額10億元,主要股東包含大億科技及其他國內外設備及通路廠商,其中大億科將投資4.5億元,持股比率占45%。初期產能為10MW,兩年內產能提升到30MW,這項投資計畫將自第四季起分階段投入。
大億科技指出,在多角化經營的考量下,跨足到太陽能產業,以期增添營收的新動力。大億科昨天收盤價42.35元,上漲1.65元。
太陽能電池一線大廠益通光能也計畫投入薄膜太陽能電池廠,並將在南科路竹基地設廠,使益通光能在太陽能電池的領域從矽晶太陽能電池跨足新世代薄膜太陽能電池,做好全方位的準備。益通昨天收盤價327.5元,上漲10.5元。
太陽能電池市況高燒不退,但傳統矽晶為基礎的太陽能電池深受上游多晶矽缺料影響,使得業者營收常受到干擾。法人分析,不少業者投入這個領域,準備與茂迪、益通等老字號業者分庭抗禮。
薄膜太陽能電池是新世代的技術,由於不需使用矽晶,可以克服目前上游原料不足的困擾,但也因為技術仍然先進,投資設廠不一定都能成功,合作對象的技術背景成為決戰的關鍵。
【2007/09/01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科風不斷電 營收大轉機
--------------------------------------------------------------------------------
【大紀元5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高照芬╱台北報導〕近來國內能源產業的發展日益多元化,廠商開發新產品以提升毛利率,不論是太陽能產品的開發或是巨型不斷電設施(UPS )的研發,都為能源產業注入一股新氣象。其中不斷電設備廠商科風(3043 )今年投入超大型UPS的開發,年底前可生產至200KVA,毛利率逾3成,成為國內巨型UPS最大的製造商。
目前國內不斷電設備業以飛瑞(2411 )及科風兩大供應商為主。飛瑞去年集團合併營收94.08億元,去年每股稅後盈餘2.25元,股本達47.19億元,為國內最大的UPS製造商。
科風去年集團合併營收23.52億元,每股稅後盈餘2.24元,股本為9.48億元,今年在新產品開發上奏功,全年營收上看30億元,轉機意味濃厚。
根據研究機構Frost & Sukkivan的統計,去年全球的不斷電設備市場規模為93.4億美元,較前年成長13.9%;今年全球市場規模可達129.8億美元,成長率12.8%,全球預計有3617台的需求,台數可成長17.6%。
而國內UPS產業若以電力容量分類,可分為超微型(1KVA以下 )、微型(1~3KVA )、小型(3.1~5KVA )、中小型(5.1~20KVA )、中型(20.1~50KVA )、大型(50.1~100KVA )、超大型(100KVA以上 )。其中飛瑞、科風產品線擴及微型、中型產品,科風今年將產品線擴及超大型UPS,目前可生產120KVA,年底前可生產200KVA的不斷電設施。
科風代理髮言人高碧嬌分析國內的UPS市場,因國際品牌廠商市佔率高,中小型廠商在夾縫中求生存;同時新製造廠商增加,使得價格競爭激烈,壓縮獲利空間;因此,業者必須不斷地提升研發技術,才能提升競爭力。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立碁光能 9月大量出貨 今年營收可望達7億元 EPS高達5-6元
鉅亨網記者謝艾莉/台北‧ 8月28日
2007 / 08 / 28 星期二 19:47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立碁 (8111-TW下單)100%轉投資的立碁光能,日前取得德國政府太陽能TUV認證、10月也可望同步取得美國太陽能認證UL,據了解,立碁光能太陽能模組產品 7月時已經開始出貨, 7月出貨金額達2000萬元,在 9月大量出貨挹注下,今年累積出貨可達6-7百萬瓦,也帶來 7億元營收、獲利5-6000萬元,EPS將達5-6元。
立碁光能目前資本額為1.01億元,預計至今年年底時,累積出貨量約 6-7百萬瓦,約帶來 7億元的營收,若以毛利率10%來看,將帶來5-6000萬元的獲利,EPS約為5-6元; 立碁光能日前才取得德國TUV認證,可望開始大量供貨,預估 9月開始對歐洲客戶大量出貨。
目前立碁光能客戶主要為西班牙及德國,各占營收比重的50%,未來立碁光能也將進軍義大利、希臘客戶;以立碁光能西班牙客戶明年目標70百萬瓦之下,立碁光能預計明年整體出貨量將達50百萬瓦,立碁光能自有產能則目標出貨至40百萬瓦,其中10%產能將採取外包方式,明年自有產能出貨量將比今年大幅增加將近 7倍。
至於立碁光電原本預計切入太陽能上游,進入長晶爐領域,立碁光能指出,目前原本預計在昆山設廠的計畫改變,原因在於中國 7月取消出口退稅優惠、加上昆山用電無法符合需求,因此預計2009年太陽能產業局勢較為明朗後,再觀察宜昌、重慶等水力、電力較便宜的內陸城市設廠,立碁光能指出,一定會切入太陽能長晶領域。
立碁光能預計明年元月即先登錄興櫃,股本也將擴增至 2億元,也預計照計畫明年10月掛牌上櫃。
旭能進駐中科 明年中完工投產
轉載自【經濟日報╱記者宋健生/台中報導】 2007.08.29 03:27 am
國科會科學工業園區投資審議委員會昨(28)日通過,訊碟轉投資的旭能光電進駐中科后里園區設立薄膜式太能能電池廠,第一期廠房預訂9月動工,明年中完工投產。
旭能是繼聯電集團的聯相光電,第二家獲准進駐中科設立薄膜太陽能電池廠的業者,兩家大廠合計規劃六座生產廠房,中科將成為國內最大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
旭能中科廠產品以薄膜太陽能電池─非晶矽太陽能模組、微晶矽太陽能模組、結晶矽太陽能電池、高效率可撓式太陽能電池、CIGS/CIS結晶型太陽能電池為主;另有太陽能模組材料─透明導電玻璃基材、低反射玻璃基材。
旭能主要與日商伊藤忠商社合作,進軍薄膜式太陽能電池領域。中科廠總投資規模40億元,第一期投資10億元,在后里七星農場設立一條年產能25MW(百萬瓦)生產線,預計五年內產能擴展至200MW。
旭能表示,初期將以轉換效率7%的非晶矽為量產基礎,一年後設備升級,轉換率提升為10%的微晶產品,未來再與日本真空(ULVAC)持續進行光學層改良計畫,效率目標為12%。
目前進駐中科有三家太陽能產業廠商。聯相計劃投資30億元在后里農場規劃三座薄膜太陽能電池廠,此案已在6月底動工,第一座廠房明年初完工投產,也是全球第一座量產的大型、大尺寸薄膜太陽能電池廠。
聯相主要股東為聯電、旭德科技及欣興電子,中科廠與日本真空合作,規劃產品為超大尺寸及高發電效率薄膜式太陽能電池、模組系統,以及矽晶圓式太陽光電電池的晶圓、電池及模組。
合晶握太陽能原料 戰力大增
轉載自【經濟日報╱記者何易霖/台北報導】 2007.08.29 03:27 am
亞洲三大多晶矽製造商之一的日本住友集團(Sumitomo),獲澳洲當地採矽礦礦權並興建工廠,住友日前已入股合晶轉投資的大陸太陽能長晶廠Solargiga,讓合晶太陽能事業垂直整合布局更完備,有助提升Solargiga與合晶的競爭力與毛利。
合晶也將成為台灣太陽能業者中,第一家擁有最上游矽土資源的業者,讓上游材料資源更充裕,有助降低生產成本,擴大事業版圖。
據了解,矽礦開採出來的二氧化矽,精煉到99%的純度後,經過西門子法製程,就可製造現在太陽能最缺的多晶矽材料。多晶矽約占矽晶圓成本五成以上,住友已有生產多晶矽的技術,取得澳洲矽砂採礦權後,將更確立多晶矽生產優勢,並能提供Solargiga更充裕的材料,有助提升Solargiga與合晶往後太陽能產品競爭力與毛利走勢。
日前住友入股Solargiga,取得3%股權,Solargiga成為第一家結合台灣、日本與大陸勢力的太陽能業者。住友入股後,合晶藉此獲得住友旗下最大半導體矽晶圓廠勝高(SUMCO)在半導體廢晶圓拿料優勢,因住友是全球前三大多晶矽製造商Hemlock與REC的大股東,也讓合晶在太陽能的布局能延伸到材料端領域。
日本日經新聞報導,住友在澳洲當地Tasmania島西北部取得矽礦採礦權,住友開採矽砂後,經過洗淨、磨碎加工等過程煉製成純度99%以上的矽,住友也在同一島上的北沿岸地區興建矽砂加工廠,預定9月啟用。
業界認為,住友投資Solargiga,跨入太陽能領域,顯見其對於太陽能前景發展相當看好,並打通合晶與Solargiga在上游原料多元取貨關係與銷貨通路,完成上游布局,住友又向採礦權發展,等於為合晶太陽能上游布局扎下更厚實的基礎 。
合晶強化太陽能上游資源,昨天股價隨勢飆漲,收當日最高價220元,上漲12元,並帶動中美晶盤中由黑翻紅,收盤價274元,上漲5元。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住友商事が太陽電池原材料製造の中国・ソーラーギガに出資
2007年8月24日 17時40分
住友商事と中国住友商事グループは、太陽電池の原材料を製造する中国企業・ソーラーギガ・エナジ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に出資し、戦略的パートナーシップを締結した。
ソーラーギガ社は、遼寧省錦州市に太陽電池用単結晶シリコンのインゴット・ウエハーの製造子会社5社、上海市にシリコン原料の再生子会社を保有する。住友商事は今回の出資を通じ、ソーラーギガ社製品の販売代理権を取得し、太陽電池原材料ビジネスの拡大を目指す。
これまで太陽電池やその原材料の製造は、日本、ノルウェー、ドイツを中心とした先進国が中心だった。しかし、近年、製造コストを大きく抑えられる中国の製造業者が台頭し、中国での生産量が急増している。
ソーラーギガ社は、2000年から太陽電池用単結晶インゴット・ウェハーの製造を開始した中国での先駆者。現在、生産量・品質面で中国トップクラスの企業という。また、世界でも数少ないシリコン原材料の再生事業も推進している。
住友商事はこれまで、世界最大の太陽電池原材料のバリューチェーンを展開するノルウェーのRenewable Energy Corporationへの出資、アジア向け販売代理権の取得などを通じ、太陽電池原材料ビジネスに取り組んできた。今回、伸長著しい中国での事業展開を図る。ソーラーギガ社製品を日本、また中国国内へ拡販すると同時に、今後戦略的パートナーとして、同社とのさらなる共同事業展開も視野に入れながら、太陽電池原材料ビジネス拡大を目指す(日経エコロジー編集/EMF)。
関連情報
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新日鉄が量産…太陽電池向け多結晶シリコン
新日本製鉄は、2010年をめどに年間2000トン規模の太陽電池用多結晶シリコンの生産工場を建設、同分野への本格進出を検討していることが19日、明らかになった。鉄鋼業界では、JFEスチールも昨年から製鉄技術を活用した年間100トンの実験設備で生産を開始、量産の準備を進めており、太陽電池の基礎素材である同シリコンの需要拡大に対応する。
新日鉄は昨年6月、太陽電池用シリコン製造の「NSソーラーマテリアル」を設立し、多結晶シリコンの本格事業化に乗り出した。八幡製鉄所(北九州市戸畑区)内に製造設備を建設しており、10月から製造を開始する。太陽電池用の多結晶シリコンは半導体製造用を利用しているため、材料価格が高いことが問題となっている。これに対し、製鉄技術で活用する新日鉄の製法は、大型の反応炉内で、不純物を取り除くもので、大規模に生産し、コストを引き下げることが可能。現状では半額程度で提供できるとみられる。
太陽電池メーカー各社の増産で、多結晶シリコン不足が問題化していることから、NSソーラーマテリアルでは追加増産を進め、八幡製鉄所内に大型工場を建設する。
太陽能市值龍頭 中美晶擠下茂迪
轉載自【王中一/台北報導】
太陽能產業從去年底開始出現上游缺料的情形,逐漸演變成「上肥下瘦」的局面,不僅在業績上反映此一趨勢,包括股價和市值也都產生了徹底的變化。以位居上游的長晶廠中美晶(5483)和合晶(6182),今年以來的股價狂飆兩倍以上,相對於下游電池廠益通(3452)和茂迪(6244)同步衰退一成,表現可說一消一長,以上週五的收盤價來看,中美晶的總市值已正式超越茂迪,成為太陽能族群的市值龍頭。
去年三月,新掛牌的益通一度飆上一二○五元,僅次於宏達電而成為台股十餘年來的第二高價股;至於茂迪,則是在四月份創下九八五元的歷史新高。相對的,「雙晶」中美晶和合晶當時的股價,僅九○餘元和五○餘元,僅僅只有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的價位。
不過,隨著太陽能上游原料吃緊,此一局面逐漸改觀。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茂迪和益通從去年底開始,就感受到料源的緊俏,儘管雙方都積極爭取策略聯盟,但仍是緩不濟急,只能被迫從行情價飆漲十倍的現貨市場買料,導致毛利率被大幅壓縮。
「禍不單行」的是,當市場看到太陽能類股股價狂飆,無不搶搭「太陽能概念」,而有多家歐、美設備廠商提供「整廠輸出」的服務,「進入門檻」較低的太陽能電池領域,更是趨之若鶩,至今至少有二十家以上的廠商宣布跨入,不僅激化供貨緊俏的料況,更讓市場擔心未來產業的殺價競爭或「蛋塔效應」。
相對之下,上游產業受惠於供需關係變化,不論營收和毛利率都是大幅拉高,中美晶和合晶的單月營收,已分別創下連續二十四個月和十七個月的歷史新高,就反映此一趨勢。另外,長晶廠也因為進入難度較高,技術累積不易(中美晶以成立二十餘年),也少有新加入者,故持續吸引市場資金湧入。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贛賽維LDK打造最大太陽能多晶硅生產企業
www.jx.xinhuanet.com 2007年08月20日 08:20:32 稿件來源: 新華網江西頻道
【列印本稿】
【進入論壇】 【關閉】
新華網江西頻道8月20日電(記者林艷興)目前亞洲最大的太陽能多晶硅生產企業——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18日在江西新餘市舉行的上市慶典中宣佈,正式啟動1600兆瓦多晶硅和15000噸硅料項目,並在兩年內把公司打造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多晶硅生產企業之一。
江西賽維LDK董事長彭小峰介紹,從今天正式啟動項目開始,按照規劃,2009年底,公司的多晶硅片的產能將達到1600兆瓦。屆時,賽維LDK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多晶硅片生產企業之一。
記者了解到,目前,85%的太陽能電池採用晶體硅電池片,其主要原料是多晶硅。另外,積體電路產業同樣需要高純度的多晶硅。2006年,中國對多晶硅的需求量為4500噸左右,其中光伏產業需求3300噸。但是,2006年中國高純硅產量不足300噸,即使全部供應給光伏產業也不足市場需求的10%,其餘只能依賴進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這不僅導致多晶硅價格一路暴漲,而且成為制約中國資訊產業和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
彭小峰表示,賽維LDK15000噸硅材料的投產,將成為突破並消除制約中國資訊產業和光伏產業發展瓶頸的重要舉措之一,將改變中國光伏產業鏈“頭小尾大”的局面,完善中國光伏產業鏈,推動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同時,也能保障賽維LDK擁有充足的原料供應,大幅降低企業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
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于2005年7月在江西省新餘市註冊成立,註冊資金已達到34865萬美元。2007年6月1日,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這是赴美中國企業在新能源領域最大的一次IPO,也是江西省企業在美國首次上市。(完)
新聞分析》散戶挑股 慎選優等生
轉載自【經濟日報╱記者 何易霖】 2007.08.20 02:36 am
太陽能電池市況高燒不退,今年又有更多的新進業者,抱著大筆資金,準備加入戰局,而這些挾著「太陽能概念股」題材的公司,如果原本就是上市櫃公司,只要一傳出風聲,股價走勢絕對「不二價」,先飆個幾根漲停板再說,投資人此時要「停看聽」,投資時要慎選優等生。
太陽能確實有其發展潛力,市場商機也是非常大,這點無庸置疑。但是否每家有興趣的公司真正跨入之後,就能一帆風順,則是各憑本事。
如同今年的大學指考一樣,原始總分只要11.1分,相當於每科平均2.8分就有大學可念。但在「大家都可以當大學生」的情況下,台大的素質、水準,仍不會因為最低錄取分數低調離譜的情況,而被牽累降低。
如今的太陽能產業,就有類似當下大學指考的趨勢:「想要跨入,不難,但程度的差異只會更大」。換句話說,儘管愈來愈多人加入,但「強者仍是愈強」。在業界頗具聲望的茂迪太陽光電事業部總經理左元淮便認為,新加入業者眾多,未來新進業者壓力會增加,不適合業者將遭到淘汰或整併。
就現實狀況來看,以太陽能電池為例,在整廠輸入技術下,每家業者都可以拿到15%左右的光電轉換率與良率九成以上的保證,如同宣布「大家都可以當大學生」一般,但儘管百家爭鳴,但想要成為業界的「台大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換句話說,當大家良率、轉換率都有一定水準時,比的就是誰的品質能更好、成本更有競爭力,以及下游通路誰比較行,當中缺一不可。如同台大生與其他學校的差異,雖然大家都是大學生,「但競爭力一下子就能比出來」。
尤其對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業者來說,如何拿到價美物廉的料源,在創造營收之餘,也能有漂亮的獲利數字回饋股東。當下許多新進業者花大錢買料,確實把產線稼動率拉大,營收一路衝高,但由於拿料成本太高,嚴重侵蝕毛利率走勢,將來公佈獲利時,恐怕很難與同業相比。
而新業者因為必須靠銀彈攻勢取得優勢,唯有不斷發行新股增資,造成股本不斷擴張,在同樣的產線規模下,股本已是其他競爭對手的一倍甚至更多,獲利表現也將受到波及。
至於現在蔚為風潮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由於生產設備是傳統矽晶材質電池的數倍之譜,投資動輒要數十億元,金額之大,令人咋舌,加上轉換率仍不及傳統矽晶電池,成本控制與市場開拓,仍待業者尋求出路。
益通總經理蔡進耀便直言:「太陽能領域沒有大家所想得這麼簡單」。他分析,以太陽能電池來說,雖然傳統矽晶材料的產線動輒上億元,但目前新進業者要找錢不難,要設立生產線,也不是難事,加上又是整廠輸入技術,多半在良率及光電轉換率有一定保證,但「拿到門票,不等同以後就會一路順遂」。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全球暖化/替代能源有限? 專家:遏阻暖化恐緩不濟急
全球暖化/替代能源有限? 專家:遏阻暖化恐緩不濟急
2007/08/18 13:58
轉載於ETToday
全球出現暖化危機,世界各地的節能大作戰也積極展開,但儘管如此,最近有來自四面八方的研究顯示,原來長年冰封的北極海冰塊面積正不斷縮小,而且速度越來越快,暖化情況已經超過學者預期。甚至有專家認為,新的替代能源根本無助於減緩暖化危機,不過此番言論,立刻引起不同論派嚴詞反駁!
全球暖化引起世界高度關注,但是暖化現象似乎越趨嚴重,不但義大利傳出因為全球溫度過高,蜜蜂大量死亡,進而導致蜂蜜產量銳減一半,同時日本研究機構也指出,北極海的冰塊比往年早融化,海水更易吸收太陽照射熱量,加速融冰的連鎖反應。
今年4月,日內瓦世界氣象組織也表示,全球氣溫會不斷持續上升,引起了世界各國大力倡導替代能源的開發,不過最近美國卻有研究報告指出,新的替代能源無法有效紓緩全球暖化問題。
美洛克斐勒大學人類環境研究員說:「當你把所有這些替代能源加起來作為電力提供,全球有61億人口,未來人數勢必會再增加,而當生活水準提高,人們需要更多的電力和能源,對於環境是一大威脅。」
全球極力提倡替代能源開發的組織,卻不這麼認為。地球之友倡替代能源者:「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我們所擁有的是無限的,我們有龐大的能源,不管是在海岸上、海洋中、潮汐、海生物、風力和太陽能。」
目前全球各國,像是西班牙正全力使用太陽能板,另一邊的美國也致力生產生質燃料;近幾年來,墨西哥和巴西大量生產玉米和甘蔗,以提供生質燃料來源,因此,這項研究報告一公布確實會引起許多反彈,不過即使是替代能源,也會有用完的一天,如果全球都仰賴替代能源的開發,會不會形成另一種地球危機?沒有人能預料。
2007年8月16日 星期四
防堵惡性競爭 鞏固利潤 太陽能業醞釀策略聯盟
防堵惡性競爭 鞏固利潤 太陽能業醞釀策略聯盟
為了防止惡性競爭傷害到彼此間的利潤,中國大陸的太陽能電池業者正醞釀成立全國性的產業聯盟,以消除目前太陽能電池行業的無序惡性競爭,維護企業利潤。一旦該聯盟成為太陽能業者整合的平台,將提升大陸太陽能產業在國際上的發言權。
一家大陸太陽能電池企業負責人坦言,成立產業聯盟不僅有助於遏制企業互相殺價,也有利於團結行業力量,增加談判籌碼。
太陽能電池組裝企業處於整個太陽能產業鏈的末端,企業從太陽能電池廠商拿到電池片後進行封裝,加上附加裝置後組建成太陽能部件,然後再銷售給太陽能安裝公司和最終用戶。
由於在整個太陽能產業中,零組件生產企業需要的技術與進入門檻都不是太高,加上近年來為了分享太陽能產業的美好前景,不少大陸企業開始進入太陽能行業,造成太陽能電池組裝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然而,太陽能電池產能在快速擴張下,企業間互相殺價的惡性競爭局面也開始出現。
無錫國飛綠色能源公司財務總監黃澄宇表示,二○○六年大陸太陽能電池組裝企業大概有兩百家左右,由於很多社會資金看好行業前景,今年估計全行業的企業數目將會大量增加。
國金證券研究員張帥認為,太陽能電池組裝企業的技術門檻比較低,這和當年大陸沿海地區紛紛投資興建半導體企業的情況頗為類似,在產能增加後,惡性競爭的局面難以避免。
二○○五年太陽能電池每瓦的價格還在三十五到三十八美元(下同),但今年年初開始下降,目前在三十二元左右,預計年底的價格可能會下降到三十元。
2007年8月14日 星期二
新聞分析》由下而上 整合新模式
新聞分析》由下而上 整合新模式
過去台灣太陽能產業的垂直整合,都是由上游的長晶與中游的太陽能電池端互相整合,或是從上、中游,跨入下游的模組與系統端,頂晶科與立碁有意打破這項傳統,從最下游朝上整合,不僅為往後業績成長增添動能,也為產業建立起新的運作模式。
太陽能模組廠在整個太陽能產業鏈中,是最需要進行垂直整合的領域。由於模組的毛利是整個產業中最差的環節,加上競爭者更多,如果與上游業者搭配發生問題,營運很容易出紕漏;但若能順勢向上延伸,則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以目前來看,模組廠的股本與營運規模都相對較小,向上游整合,若要投入太陽能電池領域,一條產線動輒數億元的投資,不是業者所能負荷;相形之下,長晶雖然投資規模較小,但技術門檻更高,讓下游模組業者更是望之卻步。
不過,對於原本就有LED長晶技術基礎後盾的頂晶科等業者來說,既有LED長晶提拉技術,將成為其跨入太陽能長晶的利器,具有相當優勢,若握有料源,可增加與太陽能電池廠的談判籌碼,增加合作空間,確保出貨無虞,更能在競爭激烈中脫穎而出。
Top 10 Europe Solar Module Manufacture
Name Region No.Staff MWp Sold
/2005 Panel Technology
Solon AG Germany 420 58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Schott Solar GmbH Germany 940 57 Polycrystalline, Amorphous
SolarWorld AG Germany 745 44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Isofotón Spain 700(800) 40 Monocrystalline
Solarwatt AG Germany 350 36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Aleo Solar GmbH Germany 225 35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Sunset Energietechnik GmbH Germany 500(700) 30 Monocrystalline, Poly, Amorphous
Tenesol (Total Energie) France 600 30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Photowatt International SAS France 600 29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BP Solar España Spain 500 19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Top 10 China Solar Module Manufacture
Name Region No.Staff MWp Sold
/2005 Panel Technology
Suntech Power China 1381 49.8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Kyocera(Tianjin) China 300 36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Ningbo Solar China 500 20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Shanghai solar China 400 20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Chaori Solar China 220 15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Yuhui Solar China 300 15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Yingli Solar China 976 13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Topray Solar China 600 11 Monocrystalline, Poly, Amorphous
Tianda Photovoltaic China 300 10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Jumao Photovoltaic China 300 10 Mono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
茂矽太陽能電池 邁入全產能運作
茂矽(2342)太陽能電池業務邁入收成期,董事長陳民良昨(10)日表示,茂矽第一條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將邁入全產能運作,估計8月時,挹注單月營收將突破億元大關,較7月呈現倍增成長。
茂矽已逐漸退出DRAM代銷業務,目前光靠既有6吋晶圓代工業務,單月營收約在3、4億元附近。陳民良表示,太陽能電池生產線下半年開始量產後,一切狀況順利,茂矽7月太陽能電池銷售額,已達4,500萬元左右,占單月營收逾12%。
陳民良指出,茂矽第一條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年產能規劃30MW (百萬瓦),今年的料源已全數掌握,且逐步朝全產能運作邁入,估計8月時,太陽能產線營業額便可突破億元大關,佔茂矽營收的兩成以上。由於太陽能電池毛利率在15%到20%之間,茂矽太陽能業務比重提高後,獲利也可望因而提升。
茂矽預期,年底太陽能事業以占營收比重挑戰五成為目標,現正規劃第二條太陽能電池產線架設。
住友商事、太陽電池材料で中国企業と提携
住友商事は太陽電池用のシリコン材料を製造する中国企業と資本・業務提携した。住商が中国企業に一部出資し、製品販売や顧客開拓などで連携する。半導体にも使われるシリコン材料は世界的に品不足状態が続いており、太陽電池メーカー各社の増産の足かせにもなっている。今回の提携先企業は日本の太陽電池生産量の1割程度をまかなえる規模を持っており、住商は安定調達体制を整えて太陽電池メーカーとの取引拡大を狙う。
住商が提携したのはソーラーギガ・エナジ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登記上の本社所在地は英領ケイマン諸島)。住商の出資は3億円前後、比率は3%前後になったもようだ。(07:00)
成長見込まれる薄膜太陽電池、2015年には市場の3分の1に
NanoMarketsは米国時か案8月6日に発表した調査レポートで、薄膜太陽電池市場の急速な立ち上がりを予想、市場は2007年の10億ドルから、2015年には72億に増加するだろうという。
薄膜太陽電池は結晶シリコンウエハを利用しており、レポート執筆者はこれまでの太陽電池と比較した利点をいくつか挙げている。
薄膜太陽電池の素材はさまざまで、接着基面も限定されない。つまり、製造メーカーは発電する壁、屋根、さらには窓を製造できる。
光を電気に変えるこれまでの太陽電池は製造コストがかかったが、薄膜太陽電池の薄膜製造プロセスは製造コストも低いという。
このような長所を持つ薄膜太陽電池だが、欠点もある。太陽電池情報に特化したウェブサイト、SolarBuzzによると、薄膜太陽電池の効率は従来の太陽電池より低く、素材の中には時間が経過すると劣化するものもあるという。
薄膜太陽電池の市場シェアは現在1桁台--約5%--で、その多くが消費電力が低い消費者家電などニッチ市場で利用されている。
NanoMarketsによると、有機素材を利用した太陽電池は、現在のプロセスよりも環境にやさしいという。同社は、有機素材の太陽電池の出荷量は2015年には500メガワットになると予想している。
参考までに、SolarBuzzは2006年に設置された太陽電池は1744メガワットとしている。(CNET Japan)
Copyright © 1995-2007 CNET Network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掲載の記事・写真・図表などの無断転載を禁止します。著作権は CNET Networks, Inc. またはその情報提供者に属します。
(2007年8月10日)
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宜蘭縣 打造太陽能重鎮
2007.08.11 04:36 am
宜蘭縣長呂國華強調宜蘭縣漸為太陽能產業重鎮,中旬將拜會工業技術研究院爭取與宜蘭大學共同建立學研中心,培植太陽能人才。
燿華是全台重要印刷電路板(PCB)廠,決定再跨入太陽能產業,昨天在利澤工業區二期興建太陽能廠,在此之前台灣半導體已動土興建太陽能電池晶圓廠房,還有山陽科技訂下土地,宜蘭縣漸成台灣太陽能產業群聚重鎮,也使二期用地滿載。
宜蘭縣積極招商顯示相當的魄力,燿華太陽能廠的建照及工安、消安只花了兩天就拿到執照。呂國華表示,廠商的時間就是競爭力,縣府團隊一定會全力支持。
燿華董事長張平沼說,原本希望在PCB廠區所在的土城工業區尋找太陽能生產基地,每坪14萬元實在太貴,所覓的土地面積3,000坪也不能滿足,剛好宜蘭縣政府拜會尋求商業總會能多多在宜蘭縣舉辦展會,雙方一拍即合,未來除儘量運用當地人才,也希望再有合作設廠機會。
燿華太陽能電池 明年量產
燿華太陽能電池 明年量產
印刷電路板大廠燿華進軍太陽能電池產業腳步加快,除已與德商CENTROTHERM簽訂技轉跟設備採購合約外,也在昨(十)日進行新廠房的動土,預計明年五月生產,最快到明年底將有年產量九○MW(百萬瓦)的產能就位;而在動土典禮上,董事長張平沼透露,燿華前七月獲利超過十億元,為成立至今的最佳獲利成績。
燿華決跨足矽晶太陽能電池產業,並在宜蘭利澤工業區設廠,昨日更在宜蘭縣長呂國華陪同下進行動土典禮,張平沼在致詞時透露,日前除跟工研院簽定合約協定外,也向德商完成第一階段的設備採購交易,初期投資金額為十億元,待完工後,很快會在動工興建第二期與第三期的廠房。
燿華進軍太陽能腳步甚快,在首次赴利澤工業區看土地時即決定落腳,距今也僅三個月時間,便完成機台採購、簽訂技轉協定與動工興建廠房;即使在市場最憂慮的原物料部分,燿華透露,也已經與多家廠商簽訂一至三年不等的原料供應協定。在機台採購方面,向德商CENTROTHERM採購,後續會由其完成裝機器與技術授權動作,而廠房興建部分,預計明年二月完成第一期工程,三月裝機,五月開始生產,將隨即派人赴德國受訓。
此外根據燿華的規劃,第一期工程的空間,雖可容納三條年產能三○MW(百萬瓦),合計九○MW(百萬瓦)的年產線,但明年三月將先安裝第一條,因此到明年底時太陽能電池產線對燿華的營收貢獻約十五億元,但燿華也透露,第一條產線就位後,便會很快購入其他兩條產線的設備,因此最快在明年底前,就會擁有高達年產量九○MW(百萬瓦)的產線。
依照燿華內部估算,當所有廠區都完工投入量產後,燿華合計將擁有三○○MW(百萬瓦)的太陽能電池年產線,一年將替燿華帶入三百億元業績;張平沼對燿華未來在太陽能產業上的發展很具信心,在昨日動土典禮上,他更搶先透露,燿華今年上半年獲利堪稱是成立二十多年以來最佳,累計前七月獲利已超過新台幣十億元,新舊事業表現均相當出色。
2007年8月10日 星期五
台虹跨足光學太陽能薄膜
2007.08.10 02:24 am
台虹科技(8039)以核心塗布技術成為軟性銅箔基板全台重要供應商,8月中旬組織重整再擴增光學、特殊材料兩大事業群,跨入光學、太陽能等薄膜產品。
台虹表示,過去發展FCCL建立的核心塗布技術,除跨入TFT-LCD所需抗眩膜、抗反射膜、硬化膜等產品,未來也朝汽車、建築節能的隔熱膜及太陽能相關薄膜產品發展,因此在FCCL事業群外,再建置光學、特殊材料兩個事業群。
近年硬化膜因蘋果電腦的iPhon、宏達電(2498)阿福機,成為觸控面板表面硬化 (Hard Coat)處理要角;太陽能產品也是當紅炸子雞,台虹也在Tedlor護膜尋求突破,有意與全球大廠合作。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茂迪研發擴編 瞄準次世代太陽能技術 3年內電池轉換率衝20%
太陽能電池大廠茂迪(6244-TW下單)今(8)日表示,為了快速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因應產業快速變動及提高生產技術,8月開始擴編研發單位,3年內人力將迅速擴充,並訂出三大研發方向,希望在台灣太陽能界保持領先地位。
茂迪將研發單位組織名稱改為研發中心,設立地點位於新購置的南科廠房,除新聘林志濤博士擔任研發中心主管外,研發人力也將持續擴充,預計 3年內將人力擴充至40人以上的規模。
茂迪指出,新任研發中心主管林志濤博士,有豐富的半導體從業經歷,歷練過產品工程、製程整合研發、客戶專案管理等職務,相信在其領導下的研發中心,將足以讓茂迪原已擁有的技術領先優勢益形擴大。
至於研發中心的發展方向,茂迪表示,第一,為次世代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的開發,未來除收集資料自行發展外,不排除與國內外企業或學術研究機構共同策略合作,所發展的技術,將成為茂迪長期發展的基礎,
第二,為現有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的持續改善,希望透過現有製程的改善,達到 3年內提高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至 20%的目標;第三,為晶圓生產技術的精進,提高茂迪上游晶圓的生產能力,降低原料成本。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台灣太陽能製造業者的潛在危機
Spire and Gloria Solar Establish PV Systems Business
BEDFORD, Mass.--(BUSINESS WIRE)--Spire Corporation (Nasdaq: SPIR) announced today that it has finalized with Gloria Solar Co., Ltd. (Gloria Solar), of Taina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an affiliate of E-TON Solar Tech Co., Ltd., a joint venture (Joint Venture) to address the domestic solar photovoltaic (PV) systems market. The Joint Venture’s business will be named Gloria Spire Solar, LLC, and it will headquarter its operations in Bedford, Massachusetts.
Gloria Spire Solar will conduct business as a PV Systems integrator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designing, marketing, selling, and managing installations of solar PV systems,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commercial/industrial and utility markets. A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PV Systems venture, Gloria Solar purchased from Spire Corporation its existing building integrated PV module manufacturing facility, which will be operated by the Joint Venture in Bedford. Additionally, another 50MW Spire module manufacturing facility was ordered by Gloria Solar for its existing operations in Taina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this additional capacity will also be available to support the Joint Venture. Mr. Mark Goodreau, who has been managing Spire’s existing systems integration business, will lead the collaboration as its first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Roger G. Little, Chairman and CEO of Spire Corporation, said, “We are excited to form this Joint Venture with Gloria Solar and expand our position in the PV systems business. The collaboration brings together the Spire experience and pedigree of over 1.5MW of commercial/industrial solar PV installations of all sorts, and the Gloria financial and PV material supply resources, which will enable the Joint Venture to become a major player in the U.S. marketplace.”
George Hsu,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of Gloria Solar, said, ”We will have 20MW of module manufacturing capacity, including a production l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UL and IEC certification from this collaboration. By working with Spire, we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in the blooming PV market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with an additional 75MW of module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from Spire in coming quarters, to become a leading PV player in the world.”
About Spire Corporation
Spire Corporation provides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the solar energy, biomedical and optoelectronics industries worldwide operating with three entities: Spire Solar, Spire Biomedical and Bandwidth Semiconductor.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http://www.spirecorp.com/.
About Gloria Solar Co., Ltd.
Gloria Solar Ltd. is a leading manufacturer in Taiwan, producing high quality solar products including specialty panels for automobile applications, 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BIPV) modules and standard PV modules. Through its Joint Venture with Spire Corporation, Gloria completed vertical integration from ingots, wafers, module production, to system install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http://www.gloriasolar.com.tw/.
Certain matters described in this news release may be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subject to risks and uncertainties that could cause actual results to differ materially from those indicated in the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Such risks and uncertaintie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he risk of dependence on market growth, competition and dependence on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other third parties for funding contract research and services, as well as other factors described in the Company's Form 10-KSB and other periodic reports filed with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Contacts
Spire CorporationRodger W. LaFavre, 781-275-6000Chief Operating Officer
Sharing Sharing These links help you add this release to websites on which you can save or share bookmarks.
Digg
del.icio.us
Newsvine
Print this Release
Terms of Use © Business Wire 2007
Spire Corporation (太陽能模組設備製造商)和台灣益通光能子公司Gloria Solar
United Solar Ovonic Awarded Multi-Year Cooperative Agreement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to Accelerate Reduction in Cost of Solar Electricity
United Solar Ovonic Awarded Multi-Year Cooperative Agreement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to Accelerate Reduction in Cost of Solar Electricity
The award will fund development of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 (BIPV) systems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ost of solar electricity
August 06, 2007: 10:25 AM EST
AUBURN HILLS, Mich., Aug. 6 /PRNewswire-FirstCall/ -- United Solar Ovonic LLC,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Inc. , announced today that it has been awarded a cost-shared, three- year cooperative agreement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cost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 systems. Under the cooperative agreement, United Solar Ovonic is expected to receive $4.6 million in federal funding through the completion of its first project budget period, which will be implemented through June 2008. Upon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key project milestones and sustained execution of a viable business strategy, as much as $14.74 Million in additional DOE funding will be made available for continu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rough June 2010. The total potential funding from the DOE under the Solar America Initiative (SAI) is up to $19.34 million for this three-year project, subject to availability of funds appropriated by the U.S. Congress.
On March 8, 2007, while visiting United Solar Ovonic, DOE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newable Energy Alexander Karsner had announced the selection of 13 solar energy projects to be negotiated for funding by the DOE, which included the award to United Solar Ovonic.
"We are honored to be selected by the DOE for this award which will accelerate our drive to reduce the cost of solar electricity," said Subhendu Guha, President and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of United Solar Ovonic. "Our lightweight, flexible solar panels are ideal for building integration, and we look forward to taking part in the SAI program aimed at reducing the cost of solar electricity to 10 -15 c/kWh by 2010."
United Solar Ovonic has assembled a team of experts from academia, the national laboratories and industry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rogram to meet electricity cost goals set under the SAI program. SAI is aimed at reducing the cost of the modules, the balance of system components including inverters, and system installation and integration.
Unlike traditional crystalline technology, which typically uses heavy glass panels, UNI-SOLAR(R) products are flexible, durable, lightweight, and easy to install. Becaus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UNI-SOLAR(R) triple- junction products offer the ideal solution for both grid-connected and off- grid solar electric systems. Independent studies in Europe and elsewhere have shown that triple-junction products deliver more electricity per rated pow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crystalline products.
About United Solar Ovonic
United Solar Ovonic, building on technology invented and pioneered by ECD, is the world leader in thin-film amorphous photovoltaics. Because of characteristics unique to the United Solar Ovonic solar cell technology, such as lightweight, ruggedness and flexibility, it is ideal as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 roofing systems for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customers. ECD and United Solar Ovonic hold the basic patents covering the continuous roll- to-roll manufacturing of thin-film amorphous-silicon alloy multi-junction solar cells and related products. Mor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t www.uni- solar.com.
About The Solar America Initiative (SAI)
The Solar America Initiative (SAI) is part of the President's Advanced Energy Initiative, and its goal is to make solar energy cost-competitive with conventional forms of electricity by 2015.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is leading the SAI effort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ost- effective solar energy technologies that produce electricity and heat water. DOE will conduct cost-shared research with industry-led teams and form strategic partnerships with universities, feder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and other non-governmental agencies. Mor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t http://www1.eere.energy.gov/solar/solar_america/.
致茂 計畫跨入太陽能相關領域 股價快速竄紅
2007-08-06 12:10
致茂(2360)明日舉行法說會,由於該公司計畫跨入太陽能相關儀器測試領域,且已經和其他國際廠商談妥合作開發事宜,法說前吸引里昂與高盛等外資進駐卡位,今開盤股價即快速拉上紅盤,領先大盤再創7年來新高價。外界估第二季毛利率約60%,單季稅後純益約3.5~4.0億元,上半年純益約7.1億元左右,以增資後股本計,EPS約2.35元,來自半導體與LCM等測試儀器出貨遞增為獲利成長關鍵。
10家光伏企業海外上市 總市值超178億美元
(2007-08-06 15:49)
【eNet硅谷動力消息】創業投資研究機構ChinaVenture近日發布《ChinaVenture-2007年中國光伏企業海外上市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7月31日,中國光伏產業總計有10家企業實現海外上市,IPO融資總額19.77億美元,總市值達178.65億美元,平均zC家企業市盈率49.47。
據該報告對10家上市企業市值及市盈率統計研究得出結論,光伏產業鏈上游,即硅料和硅片環節企業在海外資本市場較受歡迎。在以上10家海外上市企業中,市值超過10億美元僅5家,(見圖一)依次為無錫尚德、江西賽維、天威英利、天合光能、浙江昱輝,而後四家企業均涉及硅片業務;而市盈率位居前二的企業──天合光能與江西賽維,其主營業務均為硅片生產。
不過,目前上市光伏企業主要集中于產業鏈中下游,即電池片和電池元件兩個環節,在光伏原料上主要依賴進口,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此外,光伏企業海外IPO募集資金多用于採購原料和擴充生產能力,這將進一步加劇多晶硅原料緊缺。
從長期來看,積極拓展產業鏈上游業務,是中國光伏企業不得不面臨的一個挑戰。雖然海外上市企業已達10家,但具備較高技術含量的高純度硅料和硅片生產企業仍將受到風險投資商和海外資本市場青睞。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Suuner Solar
台灣又有一家公司進入太陽能, 該公司並為証實, 該公司為 富鑫創投所出資.
生產薄膜太陽能電池, 已經向日本OLVAIC下設備訂單. 預計2008年7月量產.
台灣目前進入Thin Film 有聯相光電(OLVAC), 綠能科技(Applied Material), 昇陽光電 (OLVAC), 還有7月宣佈的富陽光電(OLVAC). 旭能光電(OLVAC)
註
聯相光電(OLVAC), 聯電集團
綠能科技(Applied Material), 大同集團
昇陽光電(OLVAC), VC
富陽光電(OLVAC). 中環
旭能光電(OLVAC) 精諜
Sunner Solar (OLVAC) VC
科風資深行協理 - 蕭家嶔 整理
2007年8月3日(金)アルバック、台湾社から薄膜系太陽電池装置を受注
アルバックは2日、台湾のサナー・ソーラー(Sunner・Solar)から薄膜系太陽電池の製造装置を一括受注したと発表した。サナー・ソーラーは現地のフォーチュン・グループが今年6月に設立した薄膜系太陽電池の専門会社で、08年夏をめどに桃園県において年25メガワット能力で生産を開始する計画。サナー・ソーラーは中国を含めて3年以内に同100メガワットまで増強する予定としている。ソナー・ソーラーは第5世代基板を採用。アルバックはCVD(化学気相成長法)、レーザー加工、スパッタリングなどの薄膜成形工程、組立工程の各装置を納入するほか、製造に関する指導を行う。将来の増強にあたっては微結晶層を加えたタンデム構造の太陽電池の生産も視野に入れており、アルバックは今後も事業拡大に協力していく。 [IT/電子・機能材料]
アルバック、台湾メーカーから太陽電池製造ラインを一括受注
2007年8月3日 11時49分
アルバックは、台湾Sunner Solar Corp.から薄膜Si太陽電池用製造装置ラインを一括受注した。薄膜形成に使うCVD装置やレーザー加工装置、スパッタリング装置などと、組み立て工程向けの装置を一括で納めるとともに、薄膜太陽電池製造に関する指導も行う。
Sunner Solar社は、台湾Fortune Groupが2007年6月に設立した太陽電池メーカーである。2008年夏から、年間25MW規模で量産を開始する。日本の太陽電池メーカーに製造装置を納入した実績があるアルバックの技術と経験を利用することで、早期の立ち上げを狙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