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太陽能電池市場熱度不減 材料缺貨仍將持續 (2)

太陽能電池市場熱度不減 材料缺貨仍將持續 (2)

發佈時間:2007.09.11 14:46 來源:新聞晚報 作者:劉勁哲


從尚德前往美國紐約證交所掛牌後,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順利簽訂數宗料源合約,購並全球第一大太陽能模組廠日本MSK以朝下游整合深耕,尚德的發展模式成為內地太陽能業者的依循目標,包括天合光能、太陽能電池廠晶澳等都已陸續赴海外掛牌成功,另包括太陽能電池廠天威英利及硅晶圓廠江西賽維都將陸續跟進,而這些業者也都依循尚德模式,大力擴充產能,努力朝產能、市佔率“第一大”的方向前進。

相關連接

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存在三大瓶頸

作為最有前景的新能源之一,太陽能產業被看作是完成節能降耗指標的“排頭兵”。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集熱器生產國和使用國,但是卻沒有形成一條清晰的太陽能產業鏈。太陽能產業存在三大瓶頸:原材料、設備和技術依靠進口,使得產業先天不足;技術門檻過低導致無序競爭,又使得後天缺乏良好的發展環境;而缺乏鼓勵政策,傳統觀念使得這種清潔能源沒有用戶市場,這是亟待改變的最根本因素。

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太陽能產業在我國正式起步只有10多年的時間,目前在設備、工藝、技術、設備和人才等方面都需要引進、消化和吸收,多數核心技術,特別是硅材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在整個產業鏈中,原料、技術和設備已經被國外壟斷,國內太陽能企業能做的只有終端設備的研發和生產。90%以上的原料和設備進口,90%以上的產品出口,我們的工作就是把這些硅片焊到一起,中國成了另一個“世界加工基地”。雖然幹的是高科技產品,但是仍在低檔次的加工水準,和生產皮鞋、領帶沒有區別。

無序競爭導致惡性迴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的太陽能生產企業已達3000多家,打著太陽能發電旗號的產品和企業層出不窮。“雜牌多,市場亂”是目前太陽能市場的寫照。目前我國太陽能熱水器年產量約500萬台,其中90%以上是各種小牌子。從產品外觀看都差不多,但品質、價格差別卻很大。參加競爭的企業很多,為了生存,太陽能只能像家電那樣玩“價格戰”。既然做太陽能的就是一個高級焊工,那些沒有資質的企業、不符合技術標準的企業都能進來,就是因為設定的技術門檻太低了。這種自由競爭導致了今天的惡性迴圈。不降價,就沒有市場,就沒有客戶。用戶根本不管你的產品品質和服務怎麼樣,只認便宜。而太陽能熱水器不像普通電熱水器,對設備的技術要求很高,一旦使用了不合格的或者品質不達標的設備,用不了多久就壞了。可是用戶沒意識到這是品質低劣的企業導致的,反而把這筆賬算到了全部太陽能企業的頭上,從此就恨上了太陽能。

觀念落後是最大瓶頸。制約太陽能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來自人們觀念的不認同。一些建築行業出於設計外觀的考慮,不贊同在頂樓安裝太陽能電池;一些用戶由於生活習慣的原因,不願意使用太陽能;還有部分用戶因安裝使用不當而抵制太陽能。目前北京有三分之一的住宅小區不讓業主在頂樓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理由是影響整體美觀,或者頂樓居民反對。使用者的不贊同使太陽能設備沒有國內市場。一方面國內產業規模擴大,競爭者逐漸增多,另一方面國內市場卻不能得到同步的擴展,所以大部分國內企業只能尋求出口獲得利潤。但是靠低價位進軍國際市場的做法很快受到了阻撓。面對我國大量出口太陽能終端設備,歐洲部分國家為了保護本國企業,採取限制從外國進口相關產品的政策。這無疑使國內太陽能生產企業雪上加霜。

應採取鼓勵用戶使用政策。太陽能技術作為煤、原油等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既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減少常規能源的消耗,正是一舉兩得。但是,作為新能源的代表而被寄予厚望的太陽能產業卻陷入了一個死結:一端是沒有核心技術、只能重復低端加工的無序競爭環境,另一端是缺乏用戶認同、萎靡不振的消費市場。既然推廣太陽能的根本目的在於節能減排,那麼必須要通過政府出臺鼓勵用戶使用的政策,才能解開這個死結。應該從三方面推進相關政策:一是強制推行太陽能產業國家標準,使得一大批不符合資質的企業被淘汰出局;二是要對太陽能生產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稅收方面予以優惠政策;三是要對太陽能使用者予以優惠補貼,尤其對貧困人口和農村人口實行補貼。使用太陽能的成本要高於常規能源,所以美國也出臺了類似的補貼政策,鼓勵有條件地區的人們廣泛使用。我們要想要回藍天,也應該這樣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