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小三角”在轉型中凸顯又好又快
這是一方富集能源和資源的“黃金寶地”;
這是一條承載著鄂爾多斯、烏海、阿拉善經濟“脈點”的動感地帶;
這是一個攢足了力氣在轉型中跨越、崛起,加快發展的焦點區;2004年的金秋季節,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在深入西部盟市調研時發現,以烏海市為中心,與鄰近的鄂爾多斯棋盤井工業園區和蒙西高新技術園區,以及西南部阿拉善盟烏斯太工業園區,是繼呼包鄂“金三角”之後,出現的又一個“小三角”。
3年來,“小三角”地區是如何發展,又經歷了哪些變化呢?
由簡單煤炭生產向煤化工的嬗變高
大的廠房內,煤矸石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現代化的生產線上,粉碎、成型、切割、燒制……幾道工序下來居然變廢為寶,成為一塊塊硬度高、韌性強、節能效果好的空心磚。
這不是什麼制磚大企業的流水線,而是坐落在棋盤井工業園區內的內蒙古鄂爾多斯電力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探索煤炭深加工、發展迴圈經濟的創舉。企業負責人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煤矸石一直被當作廢棄物處理,既佔地方,又污染環境,光治理一噸煤產生的矸石就要花費近5元錢,如今加工成磚一年下來可節約土地110畝,獲利近1000萬元;加工煤矸石含有熱能,生產過程不用加煤,每年可節約標準煤近15000噸。
像鄂爾多斯電力冶金股份有限公司這樣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煤炭、硅石、鐵礦石、石灰石等礦產資源進行經濟轉換,在“小三角”地區已成氣候。眾多煤炭企業在發展中尋求轉型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做法是,用經過洗選後的中煤、煤泥和煤矸石來發電,洗精煤用來生產焦炭,焦爐煤氣用於制選甲醇等化工產品;用自己發的電以當地硅石作原料來生產工業硅、硅錳、硅鐵和金屬鎂;產品生產過程產生的粉煤灰用於生產氧化鋁,余渣供給當地的蒙西水泥廠生產水泥,還可用來製作燒結磚、築路、工程回填等。構築煤———電———硅合金及其廢物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廢物利用,步入迴圈經濟之路,成為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產業集群,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贏”。
在阿拉善盟烏斯太工業園區,以鹽、煤化工為主導,精細化工、有機原料、建材等相互配套、相互銜接的迴圈經濟產業鏈已形成。開發區以構建低成本配套環境和打造新的區域競爭優勢為目標,圍繞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以大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加快產業集聚、延伸、擴展、整合,走資源、產品一體化、吃幹融凈迴圈化、自然環境生態化的科學發展之路,不僅是落戶園區7戶企業堅定不移的選擇,也是“小三角”地區企業共同發展的共識。
依靠高科技是經濟崛起的必由之路。8月13日,烏海市海勃灣區千里山工業園區內同時舉行了三家高科技企業投資建廠開工奠基儀式,總投資7億多元。其中內蒙古富生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00噸光伏硅項目,已被自治區批准為高科技示範工程並通過自治區科技成果鑒定,正在申請國家級高新技術專利。內蒙古奕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年產320萬千瓦時高能量全密閉免維護鉛酸蓄電池工程項目,全部建成後年利稅總額將達到2.98億元,是國家發改委、國家科技部支援的重點高新技術項目。
這只是“小三角”地區堅持走高科技之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烏海市圍繞煤炭做文章,在對產業產品結構進行全方位戰略性調整中,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四大支柱”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做強做大優勢產業集群,經濟後勁蓄勢待發。本著“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的原則,實現了單純煤炭生產向煤化工轉變的同時,在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亮劍”。首先,“劍”指非法小煤窯和規模大、安全系數差的煤礦,積極推進“關小、促大、扶優、限劣”的調整,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有序進行治理淘汰。2003年,在全國範圍內招標,先後投入2億多元,對全市礦熱爐進行技改,集中開展清理整頓焦化、鐵合金、電石、煤鐵行業企業關停淘汰,投入近4億元對保留的企業進行徹底環保達標治理。烏海市在20多戶企業基本實現了內部的小迴圈。僅2005年至今,已關閉、淘汰了650多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煤窯。其次,整合煤礦資源,打造動力煤、無煙煤、焦煤企業“旗艦”,搞煤炭深加工,拉長煤炭產業鏈。焦爐煤氣化工、煤制油等新興產業紛紛崛起。坐落在烏海市海南區西來峰工業園區內的神華集團,投資52億元建成年產100萬噸搗固焦、30萬噸煤焦油、4×20萬千瓦煤矸石發電項目,成為烏海市西來峰工業園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是保障“小三角”科學發展的有力武器。走進蒙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記者仿佛置身高科技“大觀園”。經過10多年的發展,這個自治區級高新開發區已被指定為國家級迴圈經濟試驗區,被稱為世界能源革命的煤制油中試項目,將在這裡轉化為生產力。高新區一位負責人信心百倍地說:“在高新技術的支撐下,‘小三角’的煤炭資源將真正成為滾滾而來的‘烏金’,‘小三角’變成‘金三角’”。
生態環境的改變,使“小三角”再現藍天碧水。昔日的“小三角”,抬頭難見藍天,低頭難見綠地,空氣污染一度是全國的重災區。如今,隨著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面貌發生了巨變。2006年,烏海市空氣品質達到二級或好于二級215天,比2005年增加了118天。今年上半年,烏海市中心城區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65天。
轉變是一種“痛並快樂”的經歷
為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小三角”地區把未來發展的目光瞄準了迴圈經濟,它不但可降低能耗、減輕環境污染,而且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積、廠房規模的情況下,可以增加企業效益甚至生成高附加值產品,推動經濟“存量”增長。棋盤井工業園通過深入實施“集中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戰略,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區20個重點工業園區前列,工業增加值列全區第五位,利稅總額列全區第六位,棋盤井鎮跨入了全國千強鎮行列。在棋盤井工業園區,三維集團使用挪威埃肯公司的環保設施,將過去的當作廢物排放的硅粉回收利用,既凈化了環境,又創造了1176萬元的年效益。
通過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煤轉電、電轉高載能產品,煤轉油、煤焦化”四線升級全面實施,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截至6月底,棋盤井鎮28戶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總體保持了穩步增長的勢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0.26億元,同比增長46.8%;實現工業增加值19.73億元,同比增長29.1%,高載能、煤炭、電力、建材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4.8%。目前,棋盤井綠化總面積已達到6660畝。對清理整頓的58台電石、鐵合金礦熱爐進行環保驗收,對新建的鄂爾多斯冶金集團等28台冶金礦熱爐,進行環保達標驗收,關閉61家327孔白灰靠山窯。有效措施使得一個天藍地綠,草茂水清,環境優美,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的生態工業園區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隨著單位GDP能耗指標的深入人心,在“小三角”地區,過分依賴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增長,靠一兩個大項目推動發展,以消耗資源換取一時增長的舊觀念,正在被科學增長、和諧增長的新觀念所替代。如今,在招商引資時,首先要求環保達標,其次看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正因為如此,這一地區不但從國家環保總局的黑名單中被抹去,烏海市的環保成果還受到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的表揚。
在阿拉善盟烏斯太工業園區,按照“合理佈局,加快配套,完善功能、提高水準”的思路,本著建設與保護並重,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同步,從源頭上遏制環境污染。電石、鐵合金、焦化等重點污染行業投入資金1.7億元,完成環保設施改造。先後取締工藝落後、污染重的企業近50家,同時,投入1.1億元資金,完成工業區綠化及防護林建設170公頃,綠化率達到18%;在廠區新增綠地面積50.3萬平方米,達到62萬平方米,廠區綠化率達到19.6%。(文/王玉琢 劉宏章 于海東)
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