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名人講堂-大億光能董事長吳育賢 投入太陽能產業

名人講堂-大億光能董事長吳育賢
為背光模組轉型跨刀 投入太陽能產業

--------------------------------------------------------------------------------

郭靜蓉 2007/09/28


 薄膜太陽能電池機會正起




薄膜太陽能電池市場的龐大商機與發展潛力,吸引全球各地廠商蜂湧投入、相繼擴產,在此情況下,太陽能產業未來的決勝關鍵在於成本、良率與效率的提升。




郭靜蓉/台南



或許會有人說,搶搭太陽能列車,目前雖然大有可為,但在這麼多公司前仆後繼投入這個產業後,未來這個產業只會又陷入另一個價格競爭、毛利下滑的風暴而已。



任何一個產業在開始起步上揚的階段時,利潤往往是最高的,但隨著時間的發展,產業在逐漸成熟後,毛利下滑則是不可避免的,雖然這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常態曲線,但廠商投入時考慮的重點則是在於「怎麼做」、「怎麼布局」以及「切入的時機點」。



背光模組產業辛苦 青睞薄膜太陽能電池



大億集團從汽車零部件起家,後來投入背光模組產業,整個集團事實上從未離開過光電領域。而背光模組其實是個很辛苦的產業,主導的控制權永遠操縱在面板廠手上,零組件廠往往居於下風。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雖然有一些無奈,但這其實就是產業的實際面。以整個產業鏈來說,主導終端消費市場的廠商確實在獲利空間以及議價的權力上,比以生產、製造為主的廠商大得多。



為了讓大億科技能夠有不同以往的面貌,轉型是有必要的,在此情況下,大億科技委託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研究值得投資的產業,發現薄膜太陽能電池其實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太陽能電池市場維持著每年總發電量25%以上的高成長率,系統價格雖然預估逐年下滑10%~15%,但換算成總金額來看,卻仍維持著5%~15%左右的成長,實屬相當具有魅力的成長階段。



由於全球對於能源與環境議題的關心意識高漲,除了歐陸之外,美國與大陸的大型FIT(Feed In Tariff)制度也愈發健全,市場遂得以擴展。太陽電池市場的需求逐漸從屋頂型轉型為發電廠型,因此裝置面積面臨的受限將逐漸縮小,而焦點將集中在每W發電成本較為經濟的薄膜型,預估在2017年時,結晶類與薄膜類可望並駕齊驅。



從成本面來看,預估薄膜類比起先起跑的結晶類更具有未來市場潛力,不過薄膜類的初期設備投資成本偏高,因此市場的進入門檻也相對較高,在結晶類從供給面相互抗衡的背景下,勢必得持續進行大規模資金挹注,最終可能演變成體力競賽的延長戰。



結晶類由於矽晶圓的原料成本昂貴,因此有難以降低成本的問題,2009年的多晶矽(Poly-Si)供給不足雖可望獲得舒緩,但由於長期契約與半導體晶圓佔用了大半資源,市場價格下滑恐非一蹴可及。



太陽能前景吸引廠商蜂擁搶進 成本與良率是決勝關鍵



事實上,目前各家太陽電池製造廠紛紛積極研擬擴展策略。早一步進入市場,並以結晶類為發展事業中心的製造廠,已感受到薄膜類的成本競爭威脅,從2006年底趕忙著手進行薄膜類技術研發的廠商亦不在少數,其中夏普(Sharp)已取得先機,薄膜類的量產線已在2007年起跑運作,京瓷、Q-Cells等龍頭體系也加緊腳步邁向薄膜類的開發作業。



隨著全球對於太陽能電池的需求急速攀升,以大陸、台灣為首的亞洲企業進場動作也顯得格外受到矚目。韓國已傳出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樂金(LG)進場的消息;台灣已有10家企業進場,今後預計還會有企業陸續加入;大陸以無錫尚德為首,已有10家以上的企業進場;至於泰國、印度也有企業進場,因此目前正是進入太陽電池事業而搶得先機的最後機會。



為了力抗競爭對手,在技術發展到標準化之前,應將重點放在內部技術及Know How的累積。大億光能因此選擇與NanoPV合作,NanoPV是美國專注於高效率奈米微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開發及生產的公司,已成功開發高效率光捕捉透明導電膜TCLO技術及奈米晶矽技術,可使薄膜轉換效率達8%~10%以上。



太陽能產業是目前國內外很多廠商有興趣的產業,以台系廠商來說,包括綠能、聯相、旭陽、昇陽、威奈、鑫笙能源、台達電、南亞、茂迪、益通、奇美等,有些廠商已投入,有些廠商正在評估中,廠商踴躍投入的情況可說的上是前仆後繼。為什麼太陽能產業會吸引這麼多廠商的注意,與這個產業的成長性高有很大的關係,預估2008年全球對太陽能的需求量將達12GWp~15GWp,其中薄膜太陽能電池的需求量為2GWp~3GWp,但實際上能夠提供的產量僅有500MWp,這也難怪各大廠商蜂湧投入、相繼擴產,因為這個市場大餅確實令人垂涎。在此情況下,太陽能產業未來的決勝關鍵在於成本、良率與效率的提升。



(吳育賢口述,郭靜蓉整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