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3日 星期一

耗能生產不賺錢 太陽能產業面臨“內憂外患”

太陽能作為一種分佈廣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無污染清潔能源,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首選能源。但目前我國太陽能產業的產銷鏈條卻是兩頭在外: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賴進口,九成以上的產品全部出口。由於原材料價格相對較高,產品價格相對較低,我國太陽能企業的所得不過是5-6%的加工利潤。業內人士形象地說:我國的太陽能產業是在用我國寶貴的一次性能源生產環保產品,為國外的環保事業"打工"。
原材料依賴進口 價格混亂投機者眾
太陽能有兩大產業: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和太陽能光伏產業。其中,太陽能熱利用產業主要用於熱水器,目前我國熱水器的生產量和保有量均居世界第一,但這僅佔太陽能利用的很小一部分,太陽能利用中最重要的還是光伏產業。

太陽能屋頂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光伏產業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隨著世界各國對可再生能源的重視和太陽電池轉換效率的不斷提高,世界光伏市場的發展超過了工業歷史上已有的任何一次突破,越來越多的國家和金融投資機構看好光伏發電的應用前景。國際權威能源機構預測,到本世紀中葉,世界可再生能源可佔到人類能源利用的"半壁江山",其中太陽能約佔13-15%;到本世紀末,太陽能將成為人類能源構成的"主力"。
太陽電池能將太陽能轉換成直流電能,太陽電池的生產是光伏產業鏈中最關鍵的一環。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太陽電池是晶體硅太陽電池,而生產晶體硅太陽電池的原材料 —— 高純度多晶硅在我國卻十分短缺,絕大部分需要依賴進口。
據中國工程院的專家調查,2005年我國對多晶硅的需求量為3800噸,其中光伏產業需求2691噸,而2004年我國多晶硅的產量只有60噸,即使全部供應光伏產業,也僅能滿足市場需求的2.6%,大量的缺口只能依賴進口。
目前世界上能生產多晶硅的國家主要是美國、日本和德國,2004年總產量為24000噸,而全球市場需求量為26201噸,出現了2000噸的市場缺口。由於國際市場上的多晶硅供不應求,導致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一公斤太陽級多晶硅材料由兩、三年前的13美元,一路猛漲到46美元,漲幅高達250%。由於中國對多晶硅的需求量大,一些國外的生產企業已開始對我國實行限購和禁購。
原材料受制於人,不僅成為制約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業的混亂。據了解,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界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不管在光伏產業鏈中是上游企業還是下游企業,誰能拿到原材料誰就是"大爺"。只要手中有原材料,下游企業可以指揮上游企業為其單獨"開小灶",個別有"門路"的下游加工企業乾脆捨棄了老本行,做起了原材料的買空賣空。由於眾多國際和國內仲介商的投機活動,我國國內市場上的多晶硅價格十分混亂,目前已高達每公斤85-100美元,遠遠高於國際市場上的價格。
太陽電池大多出口 為國外環保事業"打工"
太陽能屋頂 晶體硅太陽電池是一個基本的發電單元,通常稱為"太陽電池片"。為了適應光伏工程的使用需要,太陽電池片還要經過一整套的封裝工藝,將許多太陽電池片組裝成"太陽電池組件"。目前,我國生產太陽電池片或組裝太陽電池組件的企業,產品的絕大部分都供出口,用我國寶貴的一次性能源生產的環保產品,在客觀上貢獻于國外的環保事業。
據中國光伏產業協會統計,2004年,我國晶體硅電池組件的封裝能力達到150兆瓦,隨著無錫尚德和保定英利的擴產和南京中電的建設,我國晶體硅生產能力將達到200兆瓦;如果在建和擴建的光伏電池生產企業全部投產,年產電池組件可能超過300兆瓦,大大超過國內的市場需求。
太陽能路燈 無錫尚德公司是我國太陽電池最大的生產商。2002年,該公司第一條太陽電池生產線在無錫新區投產,10兆瓦的電池產能相當於此前中國太陽電池4年產量的總和;今年九月,該公司一條生產能力達到120兆瓦的晶體硅太陽電池生產線正式投入運行,使其成為世界第六大晶體硅太陽電池生產商。目前,尚德公司的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出口。
同樣位於無錫的尚品太陽能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位於南京的中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不久前都剛剛投產了太陽電池生產線,其中南京中伏光電日產太陽電池2萬片,其中90%左右也是出口。上海太陽能科技公司作為上海一家比較大的太陽能電池單片和組件的生產廠商,今年1-7月生產銷售太陽能電池組件2萬千瓦,這意味著僅用這家公司生產的組件,地球上每月就新增了近3000千瓦的太陽能發電裝機。但同樣遺憾的是,這些產品絕大部分是出口訂單,上海本地市場的太陽能發電裝機需求量,平均每月不到10千瓦。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生產太陽電池片或太陽電池組件的企業,幾乎都不愁接不到出口訂單。與我國大部分出口產品不同,有的太陽電池銷售訂單還沒有等到產品生產出來,需求方就預付了100%的訂金。產品如此暢銷,吸引了我國大量的企業一哄而上,紛紛投資生產太陽電池或組件,加劇了對原材料的需求,使晶體硅價格不斷攀升。另一方面,國際市場的太陽電池出口價格基本維持在3.8-4美元/瓦左右,我國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少。
西安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施鈺川所長指出,在我國的光伏產業鏈中,附加值高、環境污染小的環節都由國外公司控制,國內企業承擔的都是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環節。目前我國的太陽電池生產線基本上都從國外進口,用高價買來產品的原材料,產品的出口價格則受制于國外公司。因此,外國人賺走了利潤的"大頭",我國太陽能企業所得到的不過是5-6%的加工利潤。
太陽能產業不再做"無米之炊" 關鍵要靠技術進步
我國太陽能產業的鏈條目前正面臨"無米之炊"的窘境。在日前召開的上海國際太陽能展覽會上,記者向許多太陽能企業的生產負責人詢問他們的產量,但幾乎人人都面露難色。原因很簡單,產量多少取決於企業能進口多少原材料 —— 晶體硅,否則一切都是空的。
生產太陽電池所用的高純度晶體硅材料,主要來源於石英石。我國石英石資源十分豐富,每年都從石英石中提取大量的工業硅,以1美元/公斤的價格出口到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國,而這些國家把工業硅加工成高純度的晶體硅材料,以46-80美元/公斤的價格賣給我國的太陽能企業。
為什麼我國不能自己把工業硅加工成高純度的太陽級多晶硅?據業內專家介紹,在將工業硅加工成多晶硅的過程中,有一項"三氯氫硅還原法(西門子法)"的關鍵生產技術我國還沒有掌握。由於沒有這項技術,在提煉過程中70%以上的多晶硅都通過氯氣排放了,不僅提煉成本高,而且環境污染非常嚴重。
事實上,為了攻克這項關鍵技術,我國在"七五"計劃時就已經立項,但如今"十五"末期仍未成功。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崔容強所長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被動局面,是由於國家長期以來對太陽能發電重視不夠,無統一規劃、無專門機構來抓太陽能發電工作。一些太陽能研究機構和生產太陽能發電設備的企業各自孤軍奮戰,難以申請到研究經費,即使找到一些小的研究項目,也難以形成合力。由於缺乏研究經費,我國許多資深的太陽能專家都不得不"大材小用",為當地企業開發一些應用產品。西安交大太陽能研究所購買的一整套價格不菲的太陽電池研究設備,由於長期派不上用場,如今早已報廢。
崔容強教授指出,由於我國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來通盤考慮太陽能光伏發電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因此太陽能產品的應用與研發力量脫節。國家雖然投鉅資解決了西部地區部分老百姓的用電問題,但由於對我國的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目前太陽電池的原材料與生產設備還是要靠大量進口。
業內專家指出,成本居高不下一直是我國推廣太陽能發電的最大障礙;而要降低成本,就必須從源頭上進行基礎研究,已早日掌握太陽電池原材料的提取技術和生產設備的國產化。但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在科技攻關的立項時急功近利、好高騖遠,一聽說"三氯氫硅還原法(西門子法)"技術在國外已經成熟,就立刻對相關的研究項目進行否決,不顧我國在生產中尚嚴重地受制於人,將寶貴的科研經費投入其他不成熟的"先進技術"上,以期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10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總容量將達到40萬千瓦,2020年達到220萬千瓦,我國國內光伏市場十分巨大。而據測算,目前我國光伏發電上網電價在4-5元/千瓦時。如此高的價格,無論是由全民分攤還是由國家補貼,大面積推廣使用太陽能都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難。因此,加強我國光伏產業的基礎研究,大幅度降低太陽能發電的生產成本已刻不容緩。目前這一問題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有關專家還建議,由於非晶硅太陽電池不受原材料的制約,我國太陽能企業還可以獨闢蹊徑,大力發展非晶硅的太陽能薄膜電池。"長期以來,業內人士總認為太陽能薄膜電池使用壽命短、轉化效率不高,事實上可以通過提高製造工藝和封裝技術,完善提高薄膜電池的性能。"深圳科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工程師崔愛民說,目前該公司年產6兆瓦的太陽能薄膜電池,在海內外同樣供不應求。
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原動力"是國家的政策鼓勵
縱觀世界太陽能利用水準高的國家和地區,無一不是由於政府積極採取了眾多的鼓勵措施,刺激市場需求,促進產業發展。我國目前光伏產業的生產能力雖快速增加,但由於國內市場需求的"原動力"不足,絕大部分產品都不得不賣到國外。
事實上,我國太陽能產業的絕大多數企業都不願"為他人做嫁衣"。在記者採訪中,上海卡姆丹克太陽能科技公司、無錫尚品太陽能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有關負責人均表示,無論是考慮企業的銷售成本,還是考慮到社會效益,我國太陽能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國內外企業出價基本相當的情況下,都願意將產品優先賣給國內企業,為我國的環保事業做貢獻。但由於我國對太陽能發電缺乏激勵措施,導致國內市場對太陽能產品的需求不大。
據分析,目前我國國內市場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產品的需求,主要
太陽能玻璃幕墻還是依靠國家的"無電縣送電"、"送電到鄉"等大型工程的實施所帶動的市場需求,而且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人們的購買力有限。而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儘管太陽能產品的生產加工能力很強,但產品絕大部分出口,本地的市場需求不大,形成"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
而與此同時,國際市場對光伏產品的市場需求卻十分旺盛,而且已不僅限于邊遠地區的離網發電和一些特殊應用,並網發電在光伏市場中的份額逐年增加,並已佔據了主導地位。2003年,並網發電的市場份額達到了55.5%,這標誌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正由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轉變,在人類能源變革中具有重要意義。
德國和日本是太陽能利用的強國。其中,德國還被業內人士稱為"光伏黑洞",其國內市場去年吸收了太陽電池組件600多兆瓦;全世界去年一年生產的太陽電池幾乎有一半都安裝在德國,德國的太陽能發電已佔全國裝機總容量的1%。日本原本是一個能源輸入國,但由於其大力發展太陽能,如今正變成一個能源輸出國,去年全世界生產的1200兆瓦太陽電池,一半以上都是日本生產的。
這兩個國家太陽能光伏發電之所以能夠迅速進入千家萬戶,主要得益於政府行之有效的引導與激勵措施。據了解,德國主要採用了兩種鼓勵方法:一是用高價收購居民的太陽能電力匯入總電網,每度收購價約0.53歐元,而居民使用太陽能電力的價格則與普通電價相同,每度購買價約0.21歐元,因此激發了居民在自家屋頂、庭院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的自覺性;二是貸款優先,並對貸款貼息3%,鼓勵居民購買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
日本為鼓勵百姓使用太陽能電力,也採用了補貼的方法。居民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所花費的投資由政府補貼50%,太陽能所發的電併入電網,由政府高價收購;居民用電價格則低於收購價格。由於居民從中感受到使用太陽能電力的好處,僅去年一年,日本就有8萬個屋頂新裝了太陽能發電設備。
在前不久于上海召開的"第十五屆國際光伏科學與工程大會"上,國內外的專家基本達成這樣的共識:太陽能光伏發電是目前已知發電方式中最清潔、最安全、潛力最大的新興發電方式,在未來15年左右的時間內,光伏發電成本將會持續降低到可與常規發電成本相競爭的水準。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將光伏產業正式納入國家能源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但一些與會專家認為,與德國、日本、美國等世界先進國家已經將太陽能納入能源儲備戰略相比較,我國政府對太陽能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
我國陸地面表面每年接受太陽輻射能相當於49000億噸標準煤,約等於上萬個三峽工程發電量的總和。全國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每年日照在2200小時以上,年太陽輻射量超過5000兆焦/平方米。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永續繁衍的寶貴財富。為了早日開啟太陽能的寶藏,我國亟待更強有力的"陽光政策"。(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