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豫合作打通太陽能產業瓶頸
新華網上海頻道7月16日消息:上海科技頭腦與河南當地資源成功嫁接,打通了國內太陽能產業一大瓶頸。記者獲悉,滬豫共建企業基於上海自主研發的物理提純法,產出99.9999%以上純度的太陽能電池硅產品,電耗和水耗分別只有“西門子化學法”的1/3和1/10,不僅使我國有了太陽能基礎材料的高地,還首次實現了對日、德等原進口國的出口,確立了在國際光伏產業鏈上的地位。
太陽能是全世界的“朝陽產業”。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年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由目前不足10萬千瓦增至40萬千瓦,2020年達220萬千瓦,發展潛力大。該產業的基礎材料是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的基礎材料則是高純度多晶硅;但我國現階段絕大部分依賴從德、日等國進口。由於近年來全球多晶硅市場呈供不應求之勢,進口不但價格抬高,並且頗多限制。
滬上科技人員從2004年起展開此項攻關。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多晶硅純度,要求
遠遠高於99.9%:以“N”代表小數點後“9”的數量,須在4N以上。目前,世界上普遍採用德國“西門子化學法”提純,純度雖高,但能耗大,也不環保。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高文秀等組成團隊另辟蹊徑,發明瞭一種“物理法”進行提純,純度也達4N以上,一舉打破技術壟斷。部分樣品經日本方面測定,純度高達5N至6N。
跨地域的產學研之路,使實驗室成果在適宜的土壤上迅速產業化。作為硅礦富國,國內卻長期以低價出口初級原料,又以高價進口高純產品。在河南南陽方城縣境內,探測到硅石儲量達5000萬噸,原材料等著精加工。滬豫兩地正好優勢互補,在當地共同成立迅天宇科技有限公司,建廠數月就制出成品,生產成本僅是國外的1/6。不僅國內太陽能企業紛至遝來,日本三菱、板和興業株式會社及瑞士AG太陽能等企業分別組團來訪,達成了長期供貨合作意向,產品現已出口日本、德國和瑞士。該項目先期計劃年產2000噸,相當於國內市場需求一半,國際市場份額也可望成倍遞增。
這種“頭腦與資源對接”的國內合作正在不斷深化。中科院院士褚君浩透露,上海技術物理所與河南迅天宇均是即將成立的上海太陽能電池研發中心重要成員,將繼續完善多晶硅提純技術。該中心作為浦東科技園首批啟動項目,整合了上海及外地十多家高校院所,以及深圳德維森、上海光馳等企業,產學研三方將不斷形成相關自主知識產權,逐步確立對太陽能產業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發基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